晚上下班时和PP提到了“讨好型”人格,并提出了“如何克服讨好型人格?”的问题。
1
我有一个朋友,她非常会照顾人,不管在场有多少人,什么年龄段,什么性格等等,她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让每个人都感到“被看到”和被重视。然而,她自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总是想把别人“服侍”的舒舒服服的。
但是,在后来的接触中,我能感受到她有在慢慢地做自己。比如在忙自己的事情和接待朋友之间,她会告诉别人,我最近很忙,不方便接待。对于自己不喜欢不舒服的人,她也会拒绝加微信。
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觉察”,知道自己有“讨好型”的性格,所以在一些利己还是利人的选项上,会下意识提醒自己不要讨好。
2
我们此时讨论的“讨好型”,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真正的、完全的讨好型人格,而是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相比于通过指责和拿捏他人,“讨好型”人格的人更愿意以迎合和认同的方式进行交流。
适度范围之内的“讨好”,其实是一种健康的表现,会呈现出一种友好的、充满正能量、拥有赞赏眼光、能提供情绪价值等特点,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是非常受欢迎的。
3
在职场中,为了“不惯着”一些不守规矩的人,一些人会采用冷暴力、冷漠和不配合的态度来“拿捏”一些人,进而让别人来“讨好”和推进工作的开展。
也许,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人会主动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我们从这里获得了好处。
有主见和有想法也需要付出领导力、给别人信服的实打实的祝福。
讨好型只要付出情绪价值就行,哈哈哈哈
是的,他们的难点在于做不到讨好型[捂脸]
对于非讨好型的人来说,捧他们又何尝不是一种拿捏。
投其所好和避其锋芒,本质上都是确保安全和和谐,让共赢最大化
听过“讨好”或者“拿捏”得到某个结果,很多情况下,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