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戏曲,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幅江南梨园图:
烟雨江南,水袖轻舞。眼波婉转,身段曼妙。声腔传情,撩拨心弦。戏曲芳菲,梨园绽彩。
那戏台上的花旦展现自己婀娜的身姿和清婉的声腔,一步一回头,一步一生莲。印象中,总是会有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或是家境清贫,或是偶宿寺庙,机缘巧合,开启一段千古情缘。才子佳人的故事,从《牡丹亭》、《霍小玉》始,又绵延至《桃花扇》、《莺莺传》,无限遐想,也引人深思。
当然这只是非常狭义和个人化地戏曲的认识和理解,而我窥探的只是中华戏曲大瑰宝中剧种之一——昆曲,并且只是昆曲大观园中小小的一方春色。但是带着这种朦胧感和向往、好奇与神秘感,我忍不住去接触戏曲、了解戏曲,听到《皂罗袍》、《山坡羊》,听到昆曲的唱腔,每一个字都好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奇幻的意境,美妙无极。我想这一种魅力的文化不应该被孤落,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它应该被更多人所熟知,被更多人所了解传承与发扬。
曾有幸于大二选修刘库老师的《戏剧影视赏析》课程,拥有有趣灵魂的刘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戏剧在当今世界会消亡吗?”我的答案是:绝对不会!大方面来说国家会扶持,通过戏曲来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但我想更为重要的是戏曲独特的魅力,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首先,“戏”字本身便充满着魔力。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着色、无数伶人为之奉献终身、无数观众为之拍案叫绝。
再者,戏曲大师们在身体力行讲述着戏曲渊源。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更何况对于戏曲届的大师们呢!戏是深入到自己的骨髓里面的,老一辈开始学戏或许为了活命,就像《霸王别姬》中的沈梦蝶,但常年坚持到最后却真真是因为喜爱!就像梅兰芳、马玉良等大师,哪一位戏曲名人的背后不怀揣着一颗对戏曲热忱的心呢?就像令我记忆深刻的评剧杰出人物大小白玉霜为了能登台演戏,不惜忍受身体的剧痛;梅派的第四代传人巴特尔,那么一个小小的孩子,为了能不倒仓导致音色改变,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规律的作息和清淡的饮食以保护好嗓子……他们为了戏曲的传承发光发热。
同时,戏曲文化也正在年轻同伴中逐渐远播。当于魁智、李胜素老师将京剧交响曲《大唐贵妃》搬进维也纳演出厅时,我们观众内心跟着无比骄傲,B站播放平台的弹幕接连不断;当在现场观看改编自粤剧的京剧版《帝女花》时,我震撼于现场瑰丽的艺术表现与审美体验,更惊叹于在座三分之一以上人数的竟然都是年轻人;当粉丝们追捧德云社、王佩瑜等戏曲组织或传承人时,不少粉丝因此默默学会了无数的戏曲曲目并广为传播……经典,国粹,不应成为划分年龄的标尺,并且我很庆幸,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昆曲、京剧,喜欢上了戏曲!
我想正如李胜素老师所说,年轻人不一定要会唱或者多么会欣赏,但是如果能走进剧院或者点开视频看上一出戏都是莫大的幸运!感动的是,每一次进入剧场观看《梁祝》、《红鬃烈马》、《空城计》等时周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恰似尘世中遇到知音!
中国戏曲的大观园,只待我们一一采撷与观赏!“原来是良辰美景虚设,更与和人说?”愿与知心者一同走进戏曲欣赏的世界,赏遍梨花开落、梨园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