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市场真有那么大吗?
《长尾理论》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开说之前,先说另一个耳熟能详的观点“二八法则”,即20%的产品创造了80%的收入,诸如此类。
长尾理论不一样,它觉得把剩下的80%的产品卖掉,创造的利润绝对会高于20%,甚至能达到98%(这个数字来源于数字行业中的音乐产业)。
“长尾理论”的官方解释很长,我总结了一下,即:在大热门之外的所有无限的选择。
这在互联网盛行的当下,很有参考意义。
・一・
任何东西都能卖得出去
任何东西都能卖得出去。
是的,有市场就会有需求。
无论你售卖的东西多么不让大众理解,没关系,它总会碰到对它感兴趣的人。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调出了一些行业的销售数据,发现这条呈幂律分布的曲线永远不会是零,也就是说没有东西是卖不出去的。
长尾理论曲线图,长尾末端永远不是零
这成为他研究“长尾”的来历,并把它转化成了一个词“长尾理论”。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东西都能卖得出去,只要你的产品足够多。
产品要足够多???钱呢?别急,接着往下看。
・二・
把货架搬到网上
成本就会史上最低
产品多,就意味着库存要大,也意味着需要特别大的空间特别高昂的成本。
即使土豪如同世界第一零售商沃尔玛,要想把所有品类的所有东西容纳进自己的肚腩,也是天方夜谭。
这,就是物理空间的阻碍。
试着想象一下,自己在逛任何一个大型商超,商品是不是陈列在货架或者四周?但是,物理空间是有限的,所承载的商品必然也有限。
这是一个零和游戏,要引进新的产品,必定要相对应的剔除老产品。
因为,货架成本就是高昂的成本。
但如果把这种零售放在网上,便没有了有限的货架这一说,只需要提供“字节”,字节成本非常低廉。即使算上需要采集的文图,其成本相对于货架来说,也是九牛一毛。
另一方面,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物理空间的店只能影响到周边,互联网则打破了地理局限,买遍全世界,不是梦想。
这其实就是现在的“线上”和“线下”经营业态,当然,不能完全否定线下店的优势,只不过越来越多的新品牌选择做线下店,更多是为了品牌宣传。
・三・
你还在追逐热门吗?
小众时代崛起
以前,如果说一个人小众,可能是表达这人多少有点不入流的意思。现在,若说谁很大众,那多半会遭受冷眼,“是说我没有特色吗?”
热门依旧有庞大的优势啦,只是热门光环下的销售业绩已经不像从前那样辉煌。
几乎,每个行业都会有各种榜单。打捞一下你的记忆:金曲榜、票房榜、品牌影响力榜、销售榜等等。
但现在这些榜单的影响力逐渐势弱了。
你现在看电影也许还会看票房榜,但同时也会看各种影评,以此来判定是不是对味;买化妆品也许还会看美妆榜,但它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是会去看喜欢的时尚博主们是否推荐;获取信息的通道也不再仅依靠纸媒、门户网站,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虎嗅等等。
大家对投放广告的机构信任已经转到个人了,同类吸引同类。各种小众市场有各自的大热门。
这也是为什么kol正当红的原因。
夹带一下私货,很喜欢的一位时尚博主,😁
从另一个层面看,完全聚焦大热门,也会让创业期的公司处于被动的窘境。以广告投放为例,以前央视是绝对的大热门,而央视黄金时间段是大热门中的大热门,只有财力和声誉发展足够好的公司才有机会拿到投放。
这对于初创公司或者其他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可能的。
但如若聚焦传播渠道的长尾,投入到你想吸引的人群渠道,无疑是另一条路径。
・四・
提供足够多的产品
然后帮助客人找到它
之前,有个测试很有名。让顾客同时在几种和几十种果酱中,选择购买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结果发现,在几种果酱中购买的顾客大于后者。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过多的选择会干扰人的购买。
但这本书给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补充:不是选项多造成了这种结果,而是没有帮助客人搜索它造成。
这让我想起了如火如荼的各类电商网站,人家注重文案,注重详情页不是没道理的,直播、拼团、大数据推荐,火力全开,就是为了把更多产品推荐出去。
“人在认知上有盲区“,这句话估计没人会反驳,同样,在买买买上也会有盲区。除去口口相传购买外,当一个圈子里第一个吃螃蟹(购买某类产品)的人,购买你的产品时,一定会对产品有所研究,尤其是技术党、成分党。
所以,产品的分类,卖点的梳理、客户评论都是帮助用户找到适合产品的锚。
・五・
长尾是个俄罗斯套娃
不能全盘通吃也没关系
“长尾是个俄罗斯套娃”是一个比喻,书上的原话是”长尾由许多小尾巴组成,每一条尾巴都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小世界“。
作者还是以音乐举例,长尾这条庞大的幂律曲线实际上只是诸多小幂律曲线叠加组成,其中每一条曲线都代表着一个流派,而每个流派中都自有生态,都有自己的热门和非热门,最差的差到极点,最好的无与伦比。
以陶瓷为例,这是一个品类,但其中又有餐具、茶器、咖啡具、酒具、花器等等不一而足,接下来还能按照窑口、釉色等进行再度细分。
如果不能做到全面,没关系,那在某个点上做到最好。
整本书都在翻来倒去说”长尾“这个概念,虽然絮叨,但在理性分析之后,结果很乐观——“任何一样东西都有人购买”,关键是,你找到了要吸引的小众群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