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也经常听这个栏目,还付费成为了VIP ,但是除了开头千篇一律的“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我是xxx。今天我将要给你讲的是《xxxxxx》,这本书大约xx万字,我将会用大约xx分钟,为你讲述本书的精髓。”以外,我就几乎再也没察觉出来什么讲书的规律了。
或许是因为听得太投入,或者是压根儿就没想到它是有“套路”的。待到弗兰克老师开始拆解了它的五个固定“零件”之后,再听起来,竟然都能猜出来下一段要讲什么了。不禁洋洋自得起来,像是掌握了什么玄机似的。
那么,接下来我就用这五个“零件”,用古典老师的新作《跃迁》为例,为你拆解【每天听本书】的文稿套路。
一、立意
在例行公事般的开场白之后,讲书人总要抛出今天讲解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他所谓的“本书精髓”。这个精髓并非简单引用商业宣传语,更不是把作者的序言或大咖的推荐语直接拿来,而是用给公众号文章取标题一般的思路,来引起你的兴趣。例如讲这本《跃迁》,讲书人是这样概括精髓的——“高手与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区别?普通人究竟该如何成为高手呢?”
第一个问句,用“高手”与“普通人”进行强烈对比,形成落差心理,听者产生不平衡感;第二个问句,击中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做不到,然后勾出听者的欲望:难道真的有方法论吗?
看似简单一句话,却能决定听者能不能听得下去,有没有兴趣听完。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文章我们渐渐只爱看标题了,广告只爱看图片了,读书这种慢节奏的事情被听书取代了,而听书也越来越急躁,开头三分钟没让我产生兴趣,我可能就会更换一本。
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开篇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简直就是决定音频播放率的关键因素。如果我需要写讲书文稿,至少要拿出50%的功力,放在这个“立意”上,精雕细琢。
二、破题
弗兰克老师总结破题有这样几个方法:场景化描述、举例、统计数据、调查报告等。《跃迁》的讲书人用了两个。
他先是引用狄更斯的《双城记》的经典语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下子将听者带入当今社会机遇很多,但是挑战更多的“困难情境”中。然后大量举名人案例,表明并不缺乏成功者,但是普通人为什么难以突破呢?
我认为,这个零件的必要性,在于当听者并不了解这本书的情况下,讲书人是无法直接用书中的话去给听者建立代入感的。讲书人只能用听者更为熟悉的话题、场景、名人等等,去给听者营造一个“熟悉的困局”,然后引起听者想要“破局”的迫切心理,才有动力听下去。
这个部分,我认为需要10%的功力。
三、点题
接下来,讲书人又回归前面的立意上,告诉你为什么这本书可以帮你“破局”。
先给本书作者做了介绍,用作者丰富的实战经验,给书稿质量做了保证。接下来,再简单介绍本书的各章节重点,到底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破局”的。最后,告诉你“我这个讲书人”的价值所在——我可以用四个点的总结,20多分钟,就可以给你讲出“破局”关键因素。
你说,你想不想听吧?
这个部分得用上20%的功力。
四、正文
前面一波三折地把听者引入胜境,现在你已经上了讲书人的车了,80%的功力已经使用出来。于是讲书人气定神闲地一个一个给听者讲述这四个观点。
当然,讲书人并非“照本宣科”,因为弗兰克老师早已看穿了一切——照本宣科只会死的很惨。那么在看似枯燥的正文文稿里,讲书人用他最重要的技能“讲故事”,用一个又一个故事、案例、经验、教训,将四个观点变得立体而形象,变得触手可及。当然,这些故事不能全是书中的案例,只有讲书人讲出自己的案例与故事,才能从“神坛”走下来,让听者听到更多的“人话”。
四个观点的一一列出,很容易让听者听到出神,怎么才能让听者听完后记住重点呢?讲书人在两个观点的切换处,着重总结了“方法论”,用不断地刺激,去给听者听下去的动力。
五、结尾
好不容易听到结尾,听者估计已经基本忘记第一个第二个观点是什么了。怎样让听者认为听完的价值达到了最大化,让他觉得这半个小时没有虚度呢?讲书人用最精炼的语言,重新将四个观点回顾一遍,告诉你,这四个重点掌握在手,你已经掌握了成为高手的秘笈了。
我觉得得到的“豹尾”,不光光是这个总结回顾,更重要的是那句话“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这句话特别精妙,带走游戏通关的感觉,半个小时不到,听者已经拿到了一本书的“精髓”,有种超越了周围不听书的人的“优越感”,那么接下来要不要再听一本?要不要找一找这个讲书人讲的其他书?
我今天用弗兰克老师总结的得到讲书的五个“零件”,为你揭秘了《跃迁》音频版的讲稿写作“套路”。你需要用50%的功力来打磨一个灯塔般的“立意”,用10%的功力进行铺垫,20%的功力用来引人入胜,让听者决定跟你上车,用剩下的20%去讲每个观点和方法论的总结,当然,你还需要用一个“豹尾”,让中途走神的听者觉得他并没有遗漏重点,吸引他下次还会听你讲书。
恭喜你,获得了得到专栏【每天听本书】的讲稿写作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