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
学英语这件事,小学折腾六年,初中折腾3年,高中折腾3年,大学折腾4年。来来回回十二年,但就是学不好。原因是“用英语”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为什么另外一些人(虽然是少数)最终“学”会了呢?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刚需——“需求”越强,学得就越快、越好,甚至在没有学会、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熟练了”。想想看,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根源?
对于英语,使用并不是我的刚需,阅读才是我的刚需。我就是痴迷于阅读,读书几乎是我最大的“娱乐项目”,连看电影都排在后面。
这样,“用英语阅读”就成了我的刚需——不读不行啊!脑子会“饿”,心会慌。于是,这些年来我就一直“用”过来了。
你看“刚需”多么重要!
分析能力简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可整个教育制度好像在这个能力的培养上彻底失灵。而偏偏有少数人“无师自通”,习得了这个能力。为什么?为什么!因为对那些“少数人”来说,“分析”是刚需,弄不明白就难得要死。
既然“分析”对他们来说是刚需,那么未来满足这个刚需,接下来需要学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需要用什么他们就去用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碍他们就去克服什么障碍——因为那是刚需,所以谁也拦不住他们。
上文里就有证明,“分析”对我来说就是刚需。若我认定某个问题需要一个解释,那我就不断地思考、观察、分析、总结、补充,再思考、再观察、再分析、再总结、再补充——这个过程很可能长达好几个月或者好几年,甚至“一辈子”。你看,7年后我的结论相当于7年前,不仅进步了一大截,还精准了一个层次。
我的老板俞敏洪有一句著名的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话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须显现为“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点吃饭”一样。他们眼中的“鸡汤”,其实是另外一个物种所笃信的、很朴素的、很锋利的方法论。只不过,因为“优秀”并不是他们的刚需,所以他们不可能到达“优秀”,也就无法体会到那鸡汤的朴素与锋利,反而到达一种“自证预言”必须证明的境界。
对于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一种刚需。观察那些优秀的人,若有机会跟他们沟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否则,他们就会难受。虽然那种难受不能言传,只能意会,但反正就是难受。
我在面试的时候,总会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在哪个方面做到过第一,或者做过最好?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范围。
什么是牛人?一般三句话就能描述清楚:
有“做第一”的执念;
有过“做第一”的经验;
有过多次“做第一”的经验并能将其总结出来。
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经验,于是,即便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们也因此难受,更不会因此格外难受。也许他们曾经难受过,但那么多年过去,他们早就习惯了。
所以,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在过去的20年里面,科学家对大脑的认识突飞猛进,其中一个重要的结论是这样的:
大脑是可塑的。
换言之,一个人的大脑,从宏观上看可能终生没有多大变化(毕竟脑壳的大小,形状貌似一成不变的),但从微观上看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之前我们提到过,就连大脑灰质的厚度都是可以通过练习增加的。也就是说,大脑一直在“被塑造”——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可能被自我塑造。
在我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机理:刚需塑造大脑。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和选择。
那么,问题又来了: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呢?
你若仔细想想,就会知道:“刚需”这个东西,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植在价值观上的。价值观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我们早就知道了。
所以,进取型人格的人,很容易理解、接受并直接开始践行这样一个观念:
成功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是更重要,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
你看“你的价值观决定你的命运”,这话一点都不过分。经过这么久,你早就知道了,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金钱>时间>注意力
成功>成长
现在>过去>未来;
而如果你的价值观竟然是这样的:
注意力>时间>金钱
成长>成功
未来>现在>过去
那么,你的选择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你的“刚需”就会自然而然地与其他不同。不妨来看一个也许会让你感到震惊的例子。对“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最终赚不到钱”这个“终极问题”,我有这样的解释:
因为赚钱对他们来说其实不是刚需。
大多数人的刚需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的实际刚需其实是花钱,而不是赚钱。
你看,发了财之后想做的事情,才是他们真正的刚需。对他们来说,发财只是手段,花钱才是刚需。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花钱是为了“赚钱”(投资),而绝大多数人“赚钱是为了花钱(消费)”。这不是绕口令,而是朴素的逻辑分析。也正式这个差别,最终造成了人群中财富分配上的巨大差异。
首先,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
刚需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而不一定是天然的、一成不变的。更进一步,刚需这东西通常不应该被被动接受。
如果顺着我们的天性,懒惰是刚需,贪婪是刚需,嫉妒是刚需——“七宗罪”里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刚需。甚至可以不夸张的讲:一切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知道我可以选择”这个元认知能力极为重要。人们总是以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殊不知“身不由己”在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假象——就连自杀都可以选个死法不是。
一定要把这句话刻在脑子里,只字不差地背下来,不是拿出来把玩、掂量: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只要这句话在你脑子里,你就“干掉”了99%的人。他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健时刻所展现的懦弱、纠结、迟疑、愚蠢,以及事后的懊恼和追悔莫及,首先可能是因为选择错误,然后可能是因为“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还有选择的自由”——更别提什么“选择的勇气”了。
在众多“正确的刚需”中,最关健、最核心的是什么?
“耐心”;
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人在一生中要活“很多辈子”(七年就是一辈子),也就是很多年——七八十年总有吧?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上,你都会觉得“这在总体上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没有耐心,怎么能走好这么长的一条路?(有一点倒是可以彻底放心:无论有没有耐心,人生的道路都可以走完。)
为什么一个标题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很少提到钱?就算提到,也是在文章开始发布后不久?道理很简单,也很明显(当然,最终只有少数人这么认为):
1、财商的培养显然是最需要耐心的;
2、与财富相关的一切重要技能都“看起来”缥缈甚至虚无。
也正因为看起来和财富关系不大,才导致大多数人不重视,甚至干脆不知道自己可以学、应该学、可以练、应该练。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麻烦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烦?我们早就讲过了:有的人事“活在未来”的。
只有“活在未来”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换言之,衡量一个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后的未来就可以了。
更多的人事短视的。短视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想“马上生效”,甚至“马上生效”对他们来说是绝对的刚需。入股不能马上生效,甚至哪怕是“感觉不能马上生效”,他们都会立刻放弃。
弄明白“选择意识”与“耐心”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深入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
现状
我们反复强调“活在未来”。可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你有没有发现,做到“活在未来”其实真的非常困难。当然,若那么容易做好,岂不是每个人都活得很好?不知你是否记得,在第一次读到“每天都要深入思考未来”这句话的时候,你是怎样震惊于“这么显而易见的正确道理怎么还需要别人来提醒我”的?(而事实总是如此。)最初几天,你精神抖擞,好像已经重生了一样,可没过多久(若干星期而已),你就变得和很多人一样,正在被一个念头折磨着:“天啊,这事儿我都忘记了好多天了!”
对很多人来说,“现状”就像“地心引力”,时时刻刻拖着你,让你根本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现状”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现状”这个东西会让那么多人无法思考未来,无法成为“长期投资者”,而最最终沦为“短期投机失败者”?为什么“现状”这个东西会让那么多人变得目光短浅,而不是高瞻远瞩?
所谓“现状”,从本质上看,无非是“过往的积累”。
如果这样理解所谓“现状”,你就会明白:若“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那肯定是因为“过往的积累”不够。
“目光短浅”的根源总是一样的:急切的想要改变现状。
现状越差,越没有积累,就越急切。积累这个东西,谁都没有办法像变戏法一样实现它。于是,在面临“要么认了,要么从现在开始积累”这种极为耐受的选择时,有相当多数的人会选择“铤而走险”。
有些人会抱怨自己的父母,哀叹自己的命运,恨自己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其实换个角度想就能明白:如果一个人最终是个有足够积累的人,那么他的下一代不用再抱怨自己的父母,也不用再哀叹自己的命运了。
若把“现状”轻易的定义为“过往的积累”,我们就会明白“马上改变现状”的难度——难到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地步——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做到那么一件事: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还记得吗?我们早就戒掉了“抱怨”。而现在,你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对现状不满其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不满”本身不会增加任何积累!
最后,就是把几样东西结合起来运用了:
1、我从来都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2、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
3、你知道现状是积累,你知道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你知道所有的解脱最终都只能靠积累实现。
好了,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价值观,你就能运用另外一个“终极武器”了:选择正确的“难受”。
把注意力放在后者上,养成“赚不到钱就很难受”的习惯,再加上你其它价值观的自然选择,你就会得到很多“自然而然的正确结论”,进而产生很多“必然生成好结果(甚至是惊喜)的行动”:
1、赚不到钱是因为能力不够;
2、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切能力都是可以习得的;
3、假以时日,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大。
你也经常听到(肯定是更多的听到)这样的说法:
1、赚不到钱是因为这个世界不公平。(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从其它地方找问题。)
2、干什么都白搭,因为这个世界根本不会变。
3、于是,或者“就这样吧”,或者“铤而走险”。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都会有“难受”的地方,因此,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健。
现在,你可以认真的思考一下:
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人们选择舒服的、容易的,而不是选择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