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有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他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读完这段的时候,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与女儿在沟通中就存在这样的错误。把自己的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这样就让闺女有我在批评她的感觉,让她感觉心里不舒服,从而跟我发生了逆反心理,让我感觉她的逆反心理。我们的沟通就是不愉快的!这段内容给我启发很大,以后再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把观察和评论分着说,不能混为一谈,正确的表达出来。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志 红姐姐谈论学校女生与男生发生口角争执,从这段学习到很多。做到先了解男生的情况,知道了男生的内心需求,对男生女生之间的这种碰撞做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彼此消除了隔阂做了朋友。为志红姐的知行合一点赞!
读鲁思.贝本梅尔的那首诗中,我着重读了“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这句话给我触动很深。这句话告诫我们:把我们看到的如实表达出来,但不能强加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就认为这件事儿就是不好的,就是坏的,就是让人气愤的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志,这样就会避免很多的麻烦,很多问题就会很好解决。我们自己也不会感到困惑不安。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我们在看到什么,只需说出我们观察到的,不要去随便的下定义贴标签。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书中案例:学校的教师与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简单的说就是,校长与教师们开会,校长总爱讲故事的这种行为让老师们感觉到不安。老师们并没有善意的提醒。这个案例就是告诉我们,一旦别人做了,让自己不安的事情,我们要温和的提醒他,他做的这件事情,让我们感觉不舒服了,正面表达,不要给他贴标签。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这让我回想起我与女儿沟通的时候,就会加入自己的评论多,以后需要改进。
这 让我想起在修远教育里面学的沟通方法与情绪管理。沟通四则多请求少命令,先顺后带,只论不辩,正面表达。正面表达的四要素就是1.正面指令与回答问题。2.就事论事,不贴标签攻击批评对方。3.明确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让对方去猜。4.觉察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要,并表达出来这也恰恰反映出实事求是的表达,不能言过其实。
小结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
第三章节后的观察或评论的练习题,更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什么样的语言是评论什么样的语言是观察。
刚读完这本书我就应用到大外甥的身上了。
事情经过就是孩子在学校与同学闹着玩,把眼镜弄坏了,他的需求是要去抓紧配个眼镜,要不然眼睛很不舒服。他的妈妈并没有带她去配眼镜,而是打电话说让他先去参加课外服务,参加完课后服务,把作业全部处理完,明天中午再带他去配眼镜。这样一来,就拖延了配镜的时间。妈妈的主观判定就是孩子不想上课外服务,不想写作业,想偷懒,不上学。让他以学习为主,而配眼镜呢,可以抽时间去,不要耽误学习的时间。孩子与妈妈之间就发生了矛盾,孩子很不开心,差一点就耍了脾气。我了解到情况后,及时跟孩子和妈妈进行了电话沟通。告诉妈妈孩子的真正需求是抓紧配上眼镜,缩短不戴眼镜的时间,让自己的眼睛舒服。能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让自己学习能够顺畅。然后也指出并提醒妈妈,妈妈在没有了解真正的孩子内心需求的时候,就给孩子贴标签,说不想上课外服务,不想学习,不想写作业,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主观臆断的评判孩子。妈妈带着外甥去眼镜店配了眼镜,孩子也很开心问题得到了解决。避免了一场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大战,外甥也没有耍脾气。做了这件事情,我觉得自己很开心。
真 是收获满满呐!为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