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读书,会禁不住泛起一阵难言的古怪情绪。是学而优则仕的谋图,还是寥寂时光的排遣? 不管怎么,多年的积习,对于书籍,仿佛成为我心底的一个结,既感之几分故友的亲近,又有些许莫名生分的忧怨。犹如午夜时分屋檐下的月光,萦萦绕绕,纷纷万千。可是我曾经时光的碎影么? 还是梦幻与现实的错觉。
诗人余光中说,如果我有九条命,我会拿一条命专用于读书。
可见,虽不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却读书至少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依赖。溯望人类文字的发展史,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刀耕石刻,到竹木简牍,绢帛书写,再到之后的蔡伦造纸,毕昇的活字印刷,再到今天的电子,网络,云计算,如此一路陪伴,才使人类独享有的文字、文化、文明得以传承积淀,才有了诗经、楚辞、荷马史诗,才有白发苍苍的二十四史的吟唱,才有了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灼灼华章。惟如此的历史铺垫,也才有了今天科学文化艺术思想等等丰沛的现代文明。回放人类发展的历程,略显曲折凌乱的脚印里,又不难发现,实践与学习是她始终的伴行者。
读书,还是人类穿越时空的“虫洞”,由此,使我们能够轻易地穿越历史“遇见”一千多年前的诗仙李白,能够在他的酒醒之后,聊一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乡愁情结。或者邂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说说今天“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抄的”老革命遇到的新问题。或者拜访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为推动人类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听已听讲苹果砸了脑壳的感受,请教反物质的庐山真面目。如此,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阅读,又是一碗安抚心灵的“鸡汤”。借她的滋养,我们脆弱的心灵,贫瘠的精神得以宽恕与丰腴,以至延疆拓土,博古通今和展望未来。让我们在聆听“周礼”“道德经”和“论语”中,得以与圣贤们非现场互动,得以与达尔文,黑格尔,博尔赫斯这些大师们隔空对话,探讨猴子与人与图书的辩证法,在答疑解惑中,驱散心灵的孤独与寂寞。知书达礼,以文雅,以高贵。至少约束我们,不要活得那么粗俗。
“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传说,当年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查资料写作《资本论》,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来到这里阅读,竟然把桌子下面磨出一个明显脚印。才被感叹“看来毅力和恒心也能磨出脚印”。虽然后来考证这可能是个美丽“寓言”,却他与图书结下的不解之缘,他的阅读习惯爱学习的品质是毋庸置疑的。由此,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无法忽略的,才有“马克思的脚迹”佳话。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盲了的图书馆馆长如是说。小时候的莫言,为了看同学的一本书,居然为人家拉了一上午的豆腐磨,才换得一下午的读书权利,而且不能拿回去看,他只好蹲到人家磨道里阅读。大约,那个磨道,就是那个下午他遇到的人生的第一个天堂吧。所以,人类除了胃肠型的“饥饿记忆”,还可能有另一份饥饿不应忽视,那就是:知识饥饿。莫言的如饥似渴,或就是那样的情形。当高玉宝的书被“哗哗几把”撕掉的时刻,当战火纷飞民族危亡“诺大的国家,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的时候,也一定会听到人类因这“另一份饥饿”发出的低沉的叹息声吧。
当然,今非昔比,在知识爆炸信息泛滥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已不是当年“借”一本书来做一个宁静的读者那么简单,而是在浩繁的书海中,如何去伪存真拨云见日的筛选你的最爱你的痴趣,才是个小小的烦恼。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种与灵魂有关的行为。与书为友,就是与君子相伴,或者遇见栀子花开,或者品得一杯茗香,或者得一份喝咖啡的心情,或者渐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人生佳境。藏书于心,给无根的灵魂一个安宁有芳香散发的家。至少,别让人生显得那么肤浅单薄。
肩上挎一个小包,包里备着干粮和书册,无论走到哪里,闲暇时光都能“翻阅那猎猎作响的书页,把诗句撒满一地。” 如此形象,别人的眼里我可能是老土,有背时尚,却不是俗,也不是做作。能让文字,让书籍围堰起精神的半亩方塘,让读书,让学习做播种春天的犁杖,让熠熠生辉的文字,在你的手心生花吐芳,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做个安静的读者,未必富有,至少,使你的人生岁月,不只是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