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画下最后一个句号,又读了一遍后,给某同学发微信:“爱因斯坦的第一只小板凳,做出来了,可以提交了吗?”
他说:“啊?这么厉害!可以可以。”
我却没有发给他,而是转头来完成今天的日更任务了。
我还是会再放几天,等第三只小板凳做好,再给他看。
近年来我总是想起这个关于爱因斯坦和他的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忘记是小学哪一年级学过的了,也有点疑惑为什么几乎没有童年记忆的我对这个故事记得如此清楚,且总觉得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尴尬),而我所学到的那种知难而进、不断修正的精神,是不是原故事所要告诫我们的呢?还有那种不把第一只小板凳轻易拿出手,直到确定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做出第三只小板凳(真的做不出更好的了),再拿出手(提交已完成的任务以备审核通过)请别人过目的谨慎、自省,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和我同一个认识?
原故事如下: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老师布置手工作业,让他们回家做出一个小板凳第二天交给老师。第二天,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教出自己的作品,然而爱因斯坦却交给老师一个制作得很粗糙,一条凳腿还钉偏了的小板凳。
当时老师十分的不满,拿着板凳对同学说道:“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当时全班同学都笑翻了纷纷摇头。这时候老师又生气的对着爱因斯坦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这时候爱因斯坦红着脸,走到老师前面,坚定的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于是全班同学停止了笑声,疑惑的望着爱因斯坦。
只见爱因斯坦走回自己的座位,并且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而刚交上去的是第三个虽然不能让人满意,但是比起这两个要强得多。”
看到这里,原本生气的老师不再生气的指责爱因斯坦,而全班同学也再也没有嘲笑过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