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品,一旦被戴上了带色的帽子,观者往往就会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价值。
几年前,朋友给我推荐过一部片子,《色戒》,评价说这部片子非常好,只不过有点“黄”。那个时候,外国文学作品看得不多,外国电影更是几乎没有看过,对于这个词,多多少少还是本能地有些忌讳。所以当时只是找来草草看了看,而跳过了很多重要的内容,因此也一直无法理解片子到底讲了什么。直到多年后回想起来,已然找不到片子的原版。
国内的影视行业,一直面临着这样一种窘境。不少的影视作品,都因为或多或少有一些性爱情节的表现,而被冠以“色情片”,“三级片”的名头,以此作为吸引一部分观看者的噱头。在这种噱头的外衣里,我们还不得不面对,关键情节遭遇了删减,甚至整部片子被迫下架,难以通过正规渠道找到正规的资源。
然而有方法可以看到完整版的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应该被屏蔽掉的片段,其实远远够不上三级片的水准,不过是一些文学作品里十分常见的桥段。而就是这样一部明明很正经的片子,因为这三两个无伤大雅的镜头,就被排除在了圈外,这对于观众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损失。
其实很多所谓的“色情”并非是为了让人拿以取乐,而真的是故事开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比如《色戒》这部片子,一直被冠以“三级片”的名头,甚至汤唯因为出演这部片子也曾受到了很大的非议,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部好片子,它把人类的感情刻画得如此深刻而细致,这种情感的纠葛、沦陷,与内心的挣扎、离经叛道,正是通过一次次性爱才得以表现出来,剪掉了这样的镜头,我们将永远也无法懂得这部片子,无法懂得汤唯的叛变以及梁朝伟的愤怒,也无法懂得人类这种近乎疯狂的爱欲背后,所隐藏的,一个女人,情感的真相。
除此之外,还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也是这样一部片子,长久以来被贴着“色情”的标签,但看过的人应该都清楚,几乎没有什么色情可言,只是有个别极少的露点镜头罢了。但在这种镜头之下,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不是“色情”带来的血脉喷张,而是一个女人,一个弱势群体,孤独求生的无奈。是整个社会对于她的压迫与欺凌。那种感情并非是兴奋,更多的是愤懑,甚至是同情。
不只是影视作品,很多经典文学名著也遭遇了一样的待遇。最典型的就是《金瓶梅》。虽说《金瓶梅》现在已经得以翻身,被很多学者所重视,研究出了它内在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但这个过程却历经了几百年之久。那段作为小黄书被流传的日子,《金瓶梅》可谓是人人喊打。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对其无法接受,不愿去读,因此错过了它的内在价值。
其实用“小黄书”作为金瓶梅的评价,并不准确,作品里对于性爱的描写其实并不多见,也不露骨,更不精致,甚至都不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与很多外国文学名著相比,更是相形见绌。而它之所以得到了这样的定义,无非是它发展的那个年代,沾点“黄”的资源实在是过于匮乏,无奈只能拿它顶替,取一取乐。可就是在这“小黄书”的障眼法里,我们一不小心就漏掉了书里面更宝贵的东西。让人觉得颇为遗憾。
可见,其实很多被戴上有色帽子的作品,其本身的价值,往往都超过了那点颜色,而有意的删减或者是压制,却无形之中变相夸大了颜色的地位,甚至间接导致很多观者忽视甚至错过了作品内在的价值。
但也并非所有情色片子都是这么友善。在前段时间,《二十二》刚火起来的时候,由于看得一知半解,想要通过其他影视作品,更加完整和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在搜索同类影片的过程中,发现了很不友好的现象,那段让人发指的历史,居然被改装成了三级片,供人观看取乐。实在是对于历史的亵渎。
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那些片子尚没有达到被封杀的级别,也就是说没有太过露骨的镜头,也就可以进行浏览,但这些片子却把全篇的笔墨重点都放在了慰安妇遭受欺凌的画面上,甚至故意扭曲事实,以及当事人的感受。对于这样的片子,无论它是否有违规的镜头,我觉得都应该毫不留情定义为三级片,甚至更低级,因为它所传递的内容是粗鄙的,可耻的,不值得一看。
其实一部片子应不应该被定义为“三级片”,应不应该遭受封杀,并不应该取决于那三两个镜头,更多的是应该着眼于片子的核心,那些所谓的“情色环节”究竟是为推动情节发展而必须为之,还是为吸引注意力而有意为之;那些隐藏在镜头之后的主线与主题,究竟是给人一种深刻的警醒,还是单纯让人头脑一热,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当情欲这个词,已经不可避免地“昭告天下”,人人皆懂时,实在没有必要再因此而为难一部片子,佯装它触犯了禁忌,从而耽误了那些正经的作品。相反,我们应该摘掉那些带颜色的帽子,还它们一个清白之身,让它们可以干干净净、体体面面地去面见观众,接受观众的道德检视,从而给予它,最公正的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