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有着自己的独特经历和心路历程。别人也许很难看到。你在自己的岛屿自在行走,周围的大大小小的岛屿你许是能够看得到,却不知道它们的具体构造,如果不是亲近它们,也许永远不知道。
这就是需要的了解。了解是很难做到的,再亲近的人也未必能做到互相了解对方。没有了解,自然理解起来就不容易。
廖一梅在《柔软》中写道,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确实是这样。我们身边的人,那些亲朋好友,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你,你又何曾了解他人多少?
曾经因为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苦恼过,也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而伤心过。后来了解到了别人为何无法了解自己,也就明白了了解的含义。了解不是双向的等价交换,一方知晓就可以了。
经过我们生命中的人来了又来,走了又走,剩下的也许不是最了解自己的,却是愿意理解自己的。就算是不了解也没什么,至少还能坐下一起聊天喝茶,一起畅想未来。孤岛之间可能发现不了真知,能够默默相伴就足够让人欣喜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再相互牵连,遇见之后会离开,也是可以理解的。孤岛漂移在一起已是缘分,又何苦求得今生永相随?这样想着,那些不能一起再走下去的人也就可以释怀了。就像那句被无数人记住的话: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都会去接你。送别到此种境界,也是让人颇感舒适的。你我都是一座孤岛,人生之路既然不能一起走,不如各自祝好。
若说最好的友谊应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过分的恩怨纠缠,淡淡然的情谊如清风、似流水给人带来舒心,毫无压力而言。像这种淡然的关系也许存在知己之间的感遇,两人遇见没有太多的利益牵扯,互相懂得对方,不做过多解释,相互之间就能明白,应该是最珍贵的一种关系了。所以才有了“一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
“高山流水”是很经典的知己典故,其出于《列子·汤问》,写的是楚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遇,他们对音乐的认同一致性,思对方之思,留下了“高山流水”的故事给世人传诵。后来的文献里也记录了钟子期离世后俞伯牙摔琴祭子期的故事,也一首诗对此做描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无数人感叹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也是对了解之难的控诉吧。愈是缺乏,愈是想念。
在电子时代我们已经被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吸引,朋友圈里的交流让人愈发觉得不够真实,能够相约一起聊天散步的机会越来越少,年轻一代陪伴家人的时间也也很少。有时候想想都能有许多感慨,有多久没吃到妈妈做的饭?有多久没和往昔好友联系?又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夜空中残留的稀少星星?也许再过些时间,星星会变得更少,到那个时候我们会不会后悔当初错过的那些风景。
身边的人也许有许多已经消失在朋友圈,当我们聊着不同的话题,关注着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时,我们也许已经在心中分道扬镳,已不再是往日模样。
这时候该走的也留不住,两座孤岛渐行渐远,我们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彼此,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