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北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城市。我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可能是习惯了的缘故吧,似乎并没有遇到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自然灾害。记忆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北京、偶尔冬天特别寒冷、偶尔大雪封门、偶尔夏天持续暴雨造成洪涝灾害、偶尔下鸡蛋大的冰雹砸坏好多东西等等,还有就是2002年的非典和今年的新冠、雾霾和空气污染以及年年不落的大风。这么一回忆,北京的自然灾害也还真是不少,没有造成毁灭性打击估计依赖于防范得力。
北京曙光防灾教育公园位于海淀区板井路附近,在车道沟桥和四季青桥之间的道路北侧。该公园充分体现了平灾结合的理念,是一个以防灾教育为主题的公益性公园。公园的出入口很多,沿着道路间隔不远就有一个,方便人员快速出入,是防灾理念的又一个体现。公园以普及地震知识为主,修建了抗震救灾知识的浮雕、雕塑,模拟地震的场景等,对市民学习抗震救灾知识起到了较好的普及作用。
从公园大门进入,左侧有两个国家电网的直流充电桩,需要刷卡使用。我研究了一下,没看明白咋使,驻足了一会儿,期间有一名男子试图使用,但是失败了。到了也没弄明白这个东东是干嘛用、怎么用的。
旁边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和一辆民兵巡查车。遇到灾情,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配置。
向右拐,沿园内道路前行,一个蓝色球状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仔细一看,是一个地球。估计是在向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的美丽星球致敬。地球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不仅不求回报,而且包容着人类一切涸泽而渔所带来的伤害。由于拍摄时的光线不好,地球看起来不怎么精神嘿嘿。
继续前行,路边一组从废墟中抬伤员的雕塑映入眼帘,废墟造型逼真,人物姿态各异、表情丰富,栩栩如生,把地震造成得危害和救援人员抢救伤员的紧张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场面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抗震救灾的紧迫场景之中,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救人雕塑的出现,标志着进入了园内教育展示区。下面的几组雕塑主要展示地壳的结构和地震的原理。
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由内到外:地核-外核(地幔)-地壳。由外向内: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其中,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0-40公里;地幔的平均厚度约2865公里;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
地球的褶皱现象: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表现。地球的这些褶皱是正常的地质现象,它们形成了高山和低谷。
地球断层:是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地质现象,因为地震就与这些断层有关。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导致岩层断裂错位。断层对地球科学家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沿断层的突然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对断层机制研究越深入,就能越准确地预报地震,甚至控制地震。
展示了地震时地球内部产生破裂的情形。
1、震源: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
2、震中:地球上正对着震源的区域。
3、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
4、震源距:是指某一指定点至地震震源的距离。
5、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下面的雕塑向我们演示了正确的自救方法。发生地震时,人在建筑物内,躲在哪个地方相对安全?答案是桌子下面、成直角的墙角和床的旁边等处,同时要用书包护住头部。
由医护人员组成的救援队,乘坐直升飞机千里驰援,赶来救死扶伤。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往往就是最美逆行者。别误会,后面那个颜色和形状都像鸡腿的东西,它是直升飞机!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拾级而下,到园子的中心,就能看到一个湖。湖水有些浑浊,呈深绿色,但是湖中荷花东一簇、,西一簇十分茂盛,有的小荷已经露出了尖尖角,粉粉嫩嫩的,十分惹人喜爱。
回到主路继续向前走,只见一处雕塑,是红色的球,不知想表达什么,是太阳吗?不过这个太阳有些年久失修,掉漆了都呵呵。
走到这个有浮雕墙壁的地下室,曙光防灾教育公园的主要教育区域就到这里了。其它地方也有些雕塑和布景,只不过比较零散,没有这个区域集中。不论这个教育公园能否坚持运营下去,这种平灾结合,寓教于乐的尝试都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新鲜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