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荟
[孟荟聊亲子]专栏心理深剖文05期
在开始阅读之前,首先请大家准备一下纸笔。如果方便的话,也请您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空间,我们开始下面十几分钟的探索学习。
一、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
我说几个词,请大家写下来。第一个词:春天;第二个:暖阳;第三:山泉;第四:杏花。
写的时候,也请大家想象一下,你写这些词,会想到什么颜色?或者会有什么样的画面、声音和感觉?
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无论出现什么都可以,跟着自己的感觉,把你想象出来的画面、声音和感觉,在这个词的后面备注一下。
我们再来写几个词:第一个词,焦虑;第二个词,努力;第三个词,内疚;第四个词,开心,暴躁。把你想象出来的画面、声音和感觉,在这个词的后面备注一下。
我们看一下这些词后面的备注,大家有没有发现每一个词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让我们舒服的、愉悦的、开心的,也有让我们感觉沉重或压抑的。
所以我们说,语言文字是有魔力的,也是充满能量的。而且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一些词语,句子,再带上我们的一些动作:你说,我听;我说,你听。我做,你看;你做,我看。
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就有了能量的流动,也有了交换的过程,就会对他人造成各种影响。
二、《向往的生活》家庭教育的缩影
前段时间看了个娱乐节目,叫《向往的生活》,里面就有宋丹丹和她儿子巴图的互动。有这样一些片段,大家要吃饭了,宋丹丹就对她的儿子说:“你怎么吃那么多,你就不该吃。”然后转过头就跟别人说:“给我儿子找点儿活干吧,太胖了。”
巴图很无奈地笑着说:“什么叫给你的儿子找活儿干?”宋丹丹又吐槽他的儿子:“你啥都没干,你怎么那么笨呢?我生了一个废物。”
巴图低着头走到了尽头的另一边,不再说话了。
这时候,一个小伙让大家一起吃早餐。宋丹丹当着儿子的面夸这个人:“我能换个儿子吗?我跟民政局说一下,我要换个儿子。”
巴图什么也没有说,他低着头转过身,然后自己默默地走开了,回到屋里去了。作为妈妈,宋丹丹她真的不关心这个曾经和她相依为命的儿子吗?肯定不是的,只是这位妈妈界限不清,刀子嘴豆腐心,这也是我们中国式的家庭很普遍的一种相处模式。
语言不攻身,但攻心。这也提醒家长,我们说出去的话,是提升了孩子的能量,还是拉低了他的能量呢?
三、生活里的霍金斯能量等级
虽然我们平时经常会说正能量,负能量,但其实能量不分正负,它只是频率的震动。比如说我们的想法、念想和情绪。东西越轻,振动的频率越高。
不同的情绪反应会有不同的频率,产生不同的能量等级。越往下颜色越暗,能量等级也越低,刚开始我们写那些词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说我们在写焦虑或者内疚时,颜色是不是比较暗的?写春天、杏花、开心,颜色是不是会发亮呢?
在工作和生活中,您是喜欢和经常抱怨人在一起,还是喜欢和阳光的、有爱的、有温度的人在一起呢?
你喜欢孩子是哪种状态?毋庸置疑,我们都喜欢和有温度的、开心的人在一起,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
可是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在生活和教育中,很多时候都是在南辕北辙?因为制造愧疚、羞愧和内疚是我们最擅长的。
有个教育类的节目,叫《少年说》,有一些视频截图,主题是为什么妈妈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跟我比?为什么看不到我的努力?这个小女孩儿站在台上哭着对妈妈说:“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截图中的妈妈非常的冷静,理性,而且妈妈的回应也是这样子。妈妈说:“我知道你很棒,但是”
“但是”是个非常拉低能量的词,一个“但是”,直接就会让孩子会忽略到前面说的 “你很棒”,孩子听到的、感受到的、接收到的都是自己不行。
妈妈又说:“我认为我是比较客观的,我觉得你没有领悟到重点。”
我们感受一下孩子的想法,她站在台上听到妈妈这句话,她听到的是什么?
她会给自己下什么定义呢?她会觉得自己不行,妈妈是对的,我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没有领悟到妈妈说的要领,我不行。
妈妈又说:“我一直不断地打击你,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当孩子一边哭,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这种激将法,可是你们老是在那里打击我,我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的时候,这个妈妈的回复依然相当地理性,而且坚定于自己的信念。
妈妈说:“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你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其实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我拍你一下,我把你拍下去,到最后,这个小姑娘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说服妈妈,她就哭着走下了台。
我们有句老话叫,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会有一点偏。
我们会为了不让孩子骄傲,而会不断的帮孩子制造内疚和羞愧。
比如说他考得特别好,我们可能会一笑带过。或者就是直接跟孩子说不能骄傲。
你在班里是多少名,你在年级是多少名,你跟谁谁比怎么样,你还差多少,我们会这样说。
我们很理性地为了孩子好,可是这样的理性也深深毁掉了孩子的自信。
因为孩子从自己最重要的人那里得到的是我不行,我不够好,所以大人以为的我以为只是我们自己以为的我以为。
台上的那个孩子在谈感受、谈请求,妈妈在说道理。
所以我想跟大家再分享的一点是同频共振。
视频截图的这母女俩不在同频。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个在谈感受和请求,一个在说道理。没有共振,又怎么能够达成一致呢?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一到假期我们就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训练营。刚开始回来的时候,孩子表现很好。可是没多久,孩子就被打回原形了。
有的家长会觉得这个训练营不好,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为什么孩子刚回来的时候,状态是不错的,主动大方,开朗听话。为什么不久就回到原来的样子了呢?
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改变了,家里的能量状态没变。
家里的能量状态是谁主导的?是我们最有力量的家长。
当家长是焦虑担忧的状态的时候,家里肯定也充满了这样的能量。那孩子出去几天得到的那点力量,又怎么能够抗衡呢?
四、高频的振动能够引发低频去靠近,去卸载掉它。
被卸载掉,孩子就会回原形,变成原来的那个样子。
一切生命的本质都是能量,一切生命的运动都是能量在振动。
五、钟摆《同频共振》实验
视频里面的钟摆随意拨动,刚开始是杂乱无序的,到后来就慢慢的全部趋同,整齐划一。所以父母所创造的家里的能量会共振,带动家里的其他人的能量的状态的变化,尤其是孩子。
大家再来觉察一下,平时我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或状态呢?比如说焦虑、烦躁、麻木、担忧、害怕、平静、阳光、喜悦、开心。
小练习:
请你站在镜子前,让自己深呼吸,放松。深呼吸,放松。在感受一个情绪的时候,你的头脑里可能会有一些场景出来。体会一下场景中的情绪,试着把你当时的神态和表情对着镜子表现出来。
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不要逃避,看着镜子里有情绪的自己,感受一下会有什么想法出来。
想对镜子里的自己说点什么?可以试着在心里告诉他。
最后,我们可以试着把开心的表情表现出来。看着镜子里展开笑容的自己,告诉他你笑起来很好看,大家都喜欢你。
那天上课的时候吴老师还讲了一句话叫:不学习,不知道,光学习做不到。所以请大家多一些体会。越用心收获越大。
作者:孟荟导师
至朴心理是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平台,致力于让智慧之光照亮每位家人前行的路。
欢迎联系我们:
至朴心理导师孟荟:18560233602(微信电话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