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至
周末,带孩子出去游玩。午餐时,邻桌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
只见他拿着两个小碗,砰砰地碰着玩儿。
他的妈妈立即制止,温和地劝他:“这个小碗是用来吃饭的,不能碰!”
响声却越来越大,显然,妈妈的话并未奏效。
于是,妈妈把碗强行夺走:“老实吃饭,不许玩了!”
小男孩嚷了起来:“不行,我就要玩!”
见妈妈不依,他边哭边打妈妈:“坏妈妈!坏妈妈!”
哭闹声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大家纷纷侧目,这位妈妈的脸红了,她抓起小男孩拽了出去,在外面训斥起来。
隐约地听见妈妈在讲道理。
小男孩依旧在发脾气。
这一幕是那么地熟悉,因为我也曾经历过孩子发脾气的失控场面,不止一次。
硕硕三岁多,渐渐变得有自己的想法,进入心理学上的第一反抗期。很多时候,你让他干什么,他就偏偏和你对着干。
比如让他吃饭,他却蹦蹦跳跳地乱转悠。好不容易糊弄着上了餐桌,拿着筷子乱敲不肯吃饭。
我讲道理,他不会听。
我一凶,他就开始哭。
甚至有时候,我俩会互打起来。
我边打边说道理。
他边打边哼哼唧唧。
只要孩子发脾气,我和孩子就陷入这样一个死循环。
人常说“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的感觉是“说了很多大道理,可依然教育不好一个孩子。”
既然讲道理不管用,那么孩子发脾气时应该怎样做?
正面管教认为,应该和善而坚定地对待孩子。和善是尊重孩子,避免使用羞辱、责难的语言训斥孩子,坚定是尊重自己和情形,做应该做的事。
通过和善而坚定地对待孩子,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鼓励孩子的行为改进,学会社会技能和人际技能,更重要的是,与惩罚不同,会取得长期效果。
方法一、积极的暂停。能帮助父母和孩子们平静和冷静下来,当心烦或者生气时,我们无法运用自己大脑中负责理性和平静的那一部分。
可以布置一个暂停区,放置孩子喜欢的玩具、书等,帮助孩子心情变好。孩子们在感觉到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方法二、问启发式问题,可以鼓励孩子们探究发生了什么问题,以及问题的产生、自己的感受、以后选择其他的办法等,使孩子专注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重点是启发孩子思考,不要预设答案,不要代替孩子回答。
方法三、试试抱一抱,用身体语言向孩子表达爱。
方法四、达成约定。约定的前提是让孩子参与,通过参与,孩子体会到个人力量和自主。遵循约定的意愿会更加强烈。
方法五、和善而坚定地坚持到底。孩子知道你什么时候是认真的,什么时候不是。立场坚定会让孩子知道界限在哪里。
我回顾自己的行为,我发现自己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一、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也会发脾气。既然我作为一个大人,都没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那么凭什么要求一个孩子能有效的控制自己呢?
二、孩子生气时怒吼、用手指指点点,跟我别无二致,我给他树立了发泄情绪的坏榜样。
三、以暴制暴,对解决问题毫无用处。
当然,我更明白,犯错是学习的绝佳机会。通过犯错,我又学习到了一项新的育儿技能。
于是,改进。
硕硕爱吃水果,但无节制。有一次刚吃过晚饭,他就吃起了橙子,后来又要求吃西瓜,担心他吃坏肚子,我没有允许。
他生起气来,嘴巴撅得老高,脸涨得通红。
大喊着:“我就要吃!”
边喊边打我。
我深吸一口气,控制住愤怒。转身,进了书房。(积极的暂停)
硕硕在外面继续喊叫。
喊了差不多十分钟,发现无人回应,自己觉得没有意思,讪讪地走到我身旁。
他不出声,蹭在我腿边。
我张开嘴,很想来一通说教:“妈妈这不是为你好嘛?!前几天,你是不是吃水果吃得拉肚子了?!”
但我忍住了,蹲下来,抱了抱他,以此来回应他、缓和他的情绪。(保持和善)
过了一会儿,我说:“有时候你感到生气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打人是不对的。”
他点了点头。
我又说:“那么,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启发式问题)
他的小眼珠转了转,“以后不会了”。
“我们来一个约定怎么样?”我提议。
于是,我们约定,每晚饭后一个小时他可以选择吃一样水果。(达成约定)
坚持了几天,他又想尝试触犯规则。
这天晚上,快要刷牙时,他走到厨房里,找水果吃。
这时,我走过去,“硕硕,我们有约定奥!”
“我光闻一闻。”他指着一个梨说道。
“妈妈相信你会说话算数的!”说着,我拉起他的手往外走。(立场坚定)
他不动。
我又说“来吧,说话算数的小男子汉,我们一起去刷牙吧!”
这次他很愉快地和我一起牵手来到卫生间,仰头冲我说“妈妈,我说话算数奥!”(成功)
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是可塑的。
几米说,所有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
在孩子教育上,家庭是真正的大染缸。
你怎么染,就上什么色。
孩子发脾气,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大人的考验,希望天下父母善于引导,让孩子能够有机会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