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成长》这本书是罗杰斯的经典著作,是人本主义的基础阅读书籍。在本书中有三个关键词需要引起注意,也是人本主义践行的核心。这三个词分别是:倾听、开放、团体。
一、倾听——听心声、听需求
倾听是一种行为,同样也是一种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听是一个很普遍的动作。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动作,但恰恰是这不引人注意的动作,却在人际沟通以及自我成长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真的是会倾听吗?
实际上,我们只会听到我们愿意听到的内容。当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转译成我们希望听到的内容。这里所说的希望听到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我们能意识到喜欢的内容,很有可能是我们无意识所喜欢的。
比如说,一个人大声喊着,我想要钱,我想要赚很多很多的钱。如果我们听到这样的呐喊,我们一定会以为这个人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是在看这个人的行为,看到他拒绝钱、厌恶钱、接触到钱就极端不自在的表情的时候。即使他喊的再大声,我们也不会认为他真的需要钱。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此。我们不仅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孩子说话的声音,同时还要听到他内心的声音。只有我们听到他内心的声音,才有可能听到孩子的需求,才有可能有针对性的去帮助到孩子。
孩子的一些特异行为一部分是在模仿成人,一部分是在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如果我们不去分清孩子的状态,只是按照表面上孩子的行为和语言就对孩子严加管教,很有可能破坏亲子关系,甚至使孩子误入歧途。
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孩子的心声,感知孩子的内在需求,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必备技能。
二、开放——无条件的积极接纳
开放性也是人本主义所必备的技能之一。说是开放性,其实便是我们经常说的无条件的积极接纳。我们日常行为的肯定多是有条件的,比如只有孩子考高分,我们才会表扬孩子、肯定孩子;只有孩子听我们的话,我们才会认可孩子,这就是有条件的接纳。
我们可以回想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我们会去要求婴儿以什么样子,是什么时候的哭喊来定义婴儿嘛?也许通过觉察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个时候我们别是无条件的积极接纳。我们会满心欢喜的接纳孩子的任何行为,任何动作。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便对孩子有了要求的呢?
我们开始要求孩子成绩要高,我们开始要求孩子有特长,我们要求孩子要高人一等,我们要求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对孩子要求了那么多,却没有考虑我们是否也是那么完美的家长。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笨鸟想要先飞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提前飞,提前的努力会使伴娘比其他鸟飞的更远;一种是靠嘴在说,营造一种比其他的鸟儿飞到更远的氛围;还有一种便是报个窝,下个蛋让下一代替他飞。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人们努力的三种方式。当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确寄希望于他人的时候内心的焦虑与烦躁便会放大进一步地压榨于他人。这就是为什么人对自己容易宽容,对别人却更加苛刻的原因。本质上便是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当我们放开自己的心胸重新审视对方的时候,当我们不在以固定的模板去评判他人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也可以过得很舒适,对方也可以更加自由。这便是开放性的精髓,这便是无条件积极接纳。
三、团体——信任的极致,自发成长的开始
这里所说的团体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团体,并不是像部队那样军事化的管理,也不是像我们早先教学那样规范性的课堂。这里的团体是自由的,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尽可能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理想的团体,这是一个有希望的团体。
团体的开始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冲突。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对于团体的生成和运行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要求,真是众说纷纭。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团体同样也适用于这条标准。
我们习惯性参加的团体都是有主持,有目标。我们不需要感知自己的状态,只要跟着主持人便可以达成既定的目标。这样的团体适应于培训,但是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无疑是一种枷锁。
在上课的时候会发现:孩子们讲着讲着话,突然某一个瞬间就会变得极端的安静。也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倡议。班级突然就那么安静了。当然也有的时候孩子会一直讲下去。这个时候我会下去。走到学生中间去聆听孩子们到底在说些什么。有的孩子在说昨晚上的经历,有的孩子在吐槽游戏中的争斗,有的孩子只是单纯的起哄、喧闹,也有的孩子在静静的做自己的事情。
可以看得出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有自己的事情想做,但是他们想做的行为不一定是学校老师,家长所认可的行为。也许是平时他们太过压抑,一旦有个机会便极致的反弹。
在课堂中讲话也许就是他们反抗行为中的一种吧,并不是说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是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外在的控制与内在需求的碰撞使得孩子自身也出现了矛盾的行为。所以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团体氛围,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罗杰斯是人们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坚信以人为本,相信人的潜力。也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做的更好。作为小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信任每一个孩子,信任每一个孩子的潜力,相信他们都会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