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句诗我很喜欢,是《将进酒》里面那句快意的“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主人你怕什么,嫌我的钱少吗?将大坛子酒端过来,尽情地让大家喝!想想太白当年那种醉酒掷豪言的风采,便觉得心下钦羡不已。
虽然我不像太白爱喝酒凑热闹,但一生谁没点爱好梦想啥的,这种有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生活状态,着实让我向往。而其中的关键点“钱”,更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之所以称钱的事为所谓“问题“,是因为我想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它,好像古今中外在人们心中,一提到钱就是见钱眼开这样的贬义词,而爱钱的人更是被套上俗不可耐的帽子,金钱是万恶之源的辩论题时有提及,爱情和面包选哪个的争论至今仍困扰着广大适龄青年……所以说,在需要被如何看待方面,钱的的确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之前看到张爱玲的一篇文章,题为《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让我惊喜之余有些诧异的是,她直言自己是个拜金主义者,这与中国文人一向首推的清高淡泊名利简直是背道而驰,而她这种对金钱直言不讳的态度,更让我有种找到知己的感觉。诚然,我也喜欢钱。
十八岁的我现在还不觉得钱有什么不好,和张爱玲一样,我也只知道钱的好处。我知道有钱可以充分享受自给的快乐而不是因为花父母的钱使内心难安,可以去和家人潇洒地看看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不用瞻前顾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担心资金问题,可以努力地从根本上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囊中羞涩,可以为未来很多意外做打算而不会白白后悔……毕竟,一个人,只有在三餐有着,衣食无忧,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才有资格谈论理想,清高与自由,才有资格“视金钱如粪土”。正如我曾看到的一句话:“有了钱,才能生存下去。生存下去,生命才能有所附丽。这是王道。”
也许这说的太绝对,但钱能做的事太多了,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做一个自命清高口口声称不爱钱的人又能为自己加多少分呢?我直呼爱钱,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我只是想要诚实的表达一种生命的体验与必须直面的现实。
张爱玲的后辈,另一位女作家亦舒说过,“作为女性,先要争取经济独立,然后才有资格谈到应该争取什么。十五至二十五岁,争取读书及旅游机会;二十五至三十五,努力工作,继续进修,组织家庭,开始储蓄;三十五岁以后,将工作变为事业,加倍争取学习,一定要拥有若干资产防身。” 无独有偶,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也一语道破“钱”与“自由”的关系:“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这句话精准得近于残酷,却也难以反驳。
但我说了这些并不是鼓吹拜金主义和宣扬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有钱归有钱,钱怎么来,怎么花、用在什么地方就是个人的选择了,也是各人人格高下的立见。
一生,也许为情,低到尘埃里,但至少,为钱,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