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一年级孩子说话时怯生生、声如蚊蝇、扭扭捏捏的现象,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自然就好了,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而有的家长看不上孩子这样的表现,采取严厉管教的办法。如何引导孩子克服害羞、胆怯的心态,让孩子大大方方、自信的表达呢?
案例
翔翔班里进行了班干部的评选。结果,学习名列前茅的翔翔落选了,但成绩中等、热情大方的萱萱当选了。落选的翔翔心情非常不好,回家后大哭了起来,妈妈赶紧联系了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老师说翔翔平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乐于帮助同学,但是翔翔有些时候缺少点自信。对于翔翔落选,班主任老师也找了几位同学调查,同学们说,翔翔平时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声音很小,上次学校组织诗歌诵读比赛,原本让他领诵,可正式比赛时他诵读的声音太小,直接影响了班级的成绩,同学们对他有意见。
妈妈问翔翔:“为什么不能大点声音呢?”翔翔擦了擦眼泪不好意思地说:“我太紧张了,有点害怕,不敢。”翔翔的话引起了妈妈深深的思考,细细想来很多时候翔翔的声音都会变小,比如单位同事跟翔翔聊天时,家人过生日让翔翔说几句祝福话时,去商店跟售货员阿姨讲话时……翔翔表现得很胆怯。妈妈一直以为长大了就好了,但是现在看来得想办法改变了,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进一步发展。
分析
显然翔翔的落选是他的胆怯、不能自信地表达造成的。现实生活中,像翔翔这样缺乏自信心、不敢表达的孩子大有人在,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这么不自信,不能大声地表达呢?
一、孩子语言发育的特点影响表达
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识字、阅读,并系统学习规范化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也处于一个重要的提升阶段,但是孩子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男孩子相对女孩来说,语言的发展稍显滞后,经常会出现表述不清楚、不准确的情况,尤其是需要自己独立发言时更为明显,这会影响孩子自信地表达。翔翔的语言表达能力原本就偏弱,这次领诵对他也是个打击,孩子没有体验到成就感,从而认为自己在说话方面不如别人,导致一说话就会胆怯,产生了对自己表达能力的自卑。
二、自身性格特点影响表达
孩子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开朗活泼,喜欢与人交流;有的孩子安静沉稳,甚至有的孩子羞涩胆小,这些孩子会相对比较沉默,平日里话不多,一般不太喜欢主动与人说话、交流,表达能力相对弱一点。一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尚浅,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大多是根据成人或伙伴的态度来确定的。翔翔之前因为诵读比赛的事情,让班级没有获得好的名次,同学们对他颇有微词,再加上他的性格比较内敛,无法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从而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失去了自信。
三、家庭教养方式影响表达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如果父母要求过于严厉、限制过多、经常使用训斥、责备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会造成孩子不敢从错误的尝试中获得知识,从而变得胆小。若父母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不懂得鼓励孩子,也会导致孩子丧失自信。翔翔妈妈虽然知道孩子表达能力欠缺,但是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训练。孩子在学校里没有得到成功表达的体验,在家里又缺乏了父母的指导与引领,有时还有可能因为说话声音小而遭到父母的呵斥,使他的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
建议
在很多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都有这样的特征:与人交往时落落大方,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在公众面前表达起来毫不怯场……。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家孩子也能够自信地表达呢?
“大声朗读”是一种简单有效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大声朗读时,需要调动身体多个器官配合,这对孩子是很好的语言训练,也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大声朗读强调声音的“大”,其实对孩子是一种胆量的训练,是培养孩子自信的一种锻炼。要想读的清晰、流畅、充满感情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有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概括:“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
在指导孩子进行大声朗读时,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接纳孩子不足,鼓励孩子大声朗读
家长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刚刚度过语言转折期的孩子,朗读时不够流畅,声音小不够自信是可以理解的,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为家长,当发现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要多给予理解和鼓励,家长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会让孩子有安全感,有成就感,变得自信。当孩子朗读水平稍有进步,声音更加洪亮时,家长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家长的接纳和鼓励,会让孩子慢慢找到自信。
二、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精选书籍
孩子朗读什么样的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阅读走向,家长应该有选择的为孩子提供优质书籍。
首先一年级孩子识字量有限,选择大声读的书籍时首先要贴近孩子的实际能力,篇幅不要太长,字数不要过多,故事性强一点儿,如果所选书籍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能力,会打击孩子朗读的积极性。
其次还应考虑这本书的语言,最好是句子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对话太多的书应该尽量避免选择,一年级的孩子有可能因为弄不清是谁说的话而失去耐心。对那些有长长的描述性的句子和段落的书籍,也不适合大声朗读,因为孩子们的可能在节奏上无法驾驭。也不要选择许多孩子在电视上看过或听过的书,一旦知道了故事情节,孩子们的兴趣就消失了。不过可以读完一本书,然后带孩子观看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这种方法能让孩子体会到文字比音像表达得更加丰富。
三、激发兴趣,亲子大声朗读
(一)分角色大声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儿童对大声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大声读,则会显得十分枯燥和乏味,势必影响孩子的朗读兴趣和热情。所以,家长可以选一本合适的书,和孩子一起大声朗读,或者分角色扮演朗读,或者分段朗读等,朗读过程中做好由易到难的过渡。比如读童话故事时,孩子可以读一个人物,爸爸或妈妈读一个人物。
(二)鼓励孩子大声读
一年级孩子对读得好不好的认知,一般是声音大不大,声音大就是读得好。所以刚开始时,不要管孩子的感情、节奏是否读出来,只要孩子能放开声音读,就鼓励、表扬。慢慢地家长在朗读时注意自己语气的顿挫,情感的表达,这样在激发孩子朗读的兴趣之外,还能引导孩子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赞美让孩子更自信
在朗读结束后,家长应该多找孩子的优点,多给予孩子鼓励、表扬和赞美。比如,孩子读错了很多字,我们可以说“你的声音好听,而且声音洪亮,将来能做播音员,如果能把文中的个别字读对就更好了”。再比如“孩子,你这小白兔读得这么有感情!”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保护了孩子的朗读兴趣,还让孩子找到自信。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自信心的培养也需要家长的呵护与坚持,只有这样循序渐进的激励引导,孩子才能不断的增加信心,敢于大声朗读、学会大声表达。
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大声朗读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效果的显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家长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头无尾,或断断续续,就会弱化孩子大声朗读的热情。因此,保证充裕的朗读时间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可以每天早上10分钟亲子大声朗读;或每周五晚为家庭朗读日,在这之前家庭成员要预习文章、理解文章的含义、反复练习朗读,朗读日时充分展示出来;或者,每天放学后孩子大声朗读当天学习的课文也是不错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