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个人问答录(96)
问:在未能进入感知社会之前,作为个人该怎么办?
答:如果个人作为生存者,将没有任何建议可提,因为生存者已经被命运所决定,被生存法则所决定,你能做的就是适应规则,努力竞争,尽量做一个胜利者或幸运者。如果个人愿意作为感知者回到感知存在本身,那将会体验到不同的存在感受和不同的存在状态,你会感觉到世界明明白白,一切疑虑顿消,物质为什么存在和自己为什么存在不再是疑团,你就会从容地心中有数地与物质相处,你就会体会到自己的一切想法及精神需求的来由,你因此不会产生无端的焦虑和没有来由的恐惧,你开始找到了心理的支持和生活准确的立场。
你从此不会再做出许多非理性的举动,不会陷入物质的困境中难以自拔,也不会再陷入与人的纠葛中不得脱身。你会放弃许多固有的执着,你不会让一时一事遮挡住整个的感知世界,你不会再执着于固有的获得,而在意于自己的感知,并从绝对的感知结果中获得真实的存在感。你终于找到了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理由,这就是心安理得地生活、清清醒醒地做梦,一切都在你的感知中存在,你会觉得活得天经地义和从未有过的理直气壮。不是栖居、不是借居、不是物质的依赖者和利用者,不是人与人矛盾中的竞争者,不是糊里糊涂的生存者,不是唯物者也不是唯心者,不是神的信徒,你就是真正的自己——一个纯粹的感知者、向往着感知愉悦的人。从在生命伦理中受尽折磨的人还原到一个感知者,从此摆脱了无尽的烦恼和迷茫,从人生命运轮回的迷局中抽身而出,这才是人最大的幸运。
问: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本质的改变,是吧?
答:在生存逻辑模式下的改变意义并不大,那只不过是内容的变化,仅仅是矛盾的转移,人的生活品质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而从一个生存者到感知者,其变化犹似换了一个人,观念、心态、精神空间全变,其实质就是,在原有的身体里,行动着另一个人。观念的力量是强大的,足以改变整个世界,人通过感知通道与生命通道接触世界大不一样,经生命通道到达的世界,你只能得到对生命的存在有用的部分,其它的存在你会视而不见;经感知通道到达的世界,你会得到全部的感知存在,并从全面的、综合的存在的感知中,尽可能获得你需要的愉悦。可以说,生命者获得的是生命本身,感知者获得整个世界。
问:这些都是感知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作用?
答:这看似在务虚,其实在务实,它让你得到实在的生活和实在的自己。当我们在生存逻辑中磋砣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和糟蹋生活。我们只是在生活中盲目地占有和作出肆意的行为,我们多是在打发着光阴,并不是在品味着生活。因为生活没有给我们怡然感知的理由,有的只是偶然胜利的庆幸和无可奈何的接受。当感知论改变我们,事实上是给了我们无比强大的自信心和无穷无尽的感知力。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世界,用心地感受生活,特别是感知的方法,使我们有了品味多方面存在愉悦的能力,就如同让我们有了消化世界的胃,尽收存在所有的美好。人活着干什么来了?不是占有物质来了,是欣赏物质来了;不是趋生避死来了,是感知存在来了;不是争胜利来了,是享生活来了;不是造矛盾来了,是建美好来了;不是人斗人来了,是人亲人来了;不是躲避痛苦来了,是获得愉悦来了;不是尝辛酸来了,是得幸福来了……这个模式的转换其实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情态,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和心态。世界是我们的,我们是自己的,自己是共同的,共同是感知的……
问:道理确实不复杂,可我们怎么面对当下糟糕的生活和执迷不悟的身边人?
答:获得生活主动权的办法其实就是拥有自己,你能够左右自己就能够从容生活。感知论使你与现实生活形成一段审视的距离,你终于可以用另一个支点来撬动生活,你终于有了高于生活和超越生活的可能。感知论使你有了选择当下生活的目的,感知论使你有了放弃和获得的理由。在你尚且不能经营整体生活的情况下,你却可以先行经营自己,让自己有一个自给自足的感知世界和感知天地是完全可能的。让自己感知到平静,感知到内心的和谐,感知到自我的理性,感知到生活有限的喜悦和内心无限的自由,感知到一切的存在和存在的一切,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着的自己……这些都是人感知的权力,我们不可浪费了这个权力,只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六神无主的流浪汉,那就太不值得了,枉费了存在的馈赠。
问:你尚未回答怎么对待他人?
答:如果他人正在继续着生存的迷惑,他们其实正处于可怜之中,你要体谅迷惑给他们造就的不被觉察的痛苦,他们的无知是可以谅解的,他们的自以为是是可以被忽略的,他们的敌意是无意识制造的,他们的处境是需要改善的,他们的心灵是需要拯救的,他们的感知是需要启蒙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明白人,该怎么对待糊涂人?宽谅与包容显然是必要的,他们暂时的无知与困惑会很快过去,你得致力去改变他们,不该产生厌恶感和对立情绪,记住,他们是你的感知对象,如果他们不得救,你能得救吗?(接下)
本书《感知新世界》已在亚马逊、京东上架销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论,进亚马逊、京东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