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村草
1.
去章丘的朱家峪景区,看到有许多老年人在卖用荆条编成的篮子,做工很精致。
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用柳条编的“篓子”(可能还有少数农村家庭在用),还有小一些的盛放生姜的“框子”,可是现在没有太多机会能见到了。即使能见到,也早已经破烂不堪,要当垃圾扔掉了。
他们现在卖的,就是当地的老年人自己去山上扯了荆条,先在水里泡几天让荆条变得柔软,然后一条一条这样编织起来的。
再用小刀把伸在外面的小分叉去掉,做工非常细致精美。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姥爷做过,但是在最近十几年,却再也见不到了。
一见钟情,询价才知道价格并不贵,果断入手。
比起实用价值,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件工艺品、收藏品。在十年以后,现在能有这种手艺的老年人老到做不动了,或是已经归西仙去了,这些纯手工艺品的价值会越来越高。
2.
绝大多数人没有收藏意识,尤其在农村。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爸爸跟他的同事在外地捡到了一把青铜的古剑,看样子年代已经相当久远了,剑柄很厚,并且上面覆盖满了已经结成疮的黑土。
唯一的缺陷是在发现时被铁器从中间刨断了。
后来,他们感觉放在家里不安全,找人拖关系想要把这个古兵器销售出去,终于在几天之后找到了我们当地的一个古玩爱好者买去了。
貌似是买了几百还是几千元钱,在当时他们可能感觉已经不是一笔小数目,若是懂行呢?
可能我现在就是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了,哈哈。
3.
现在想来,小时候曾经见到过的农村最土的东西,纷纷走出了我们的视野。
去哪了呢?
主题酒店、旅游风景名胜、高档住宅。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年喂猪用的、用石头做出来的那个工具,叫“猪食槽”,近年来,养猪这个产业越来越趋向于规模化、专业化,小家小户的养殖户越来越少。
但是养猪的农户家里的“猪食槽”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商贩收购起来进行二次销售,所以农村里的学来越少,但是在一些主题酒店、旅游景区、高档住宅里面开始看到了“猪食槽”的影子,他们的主人们或用来养鱼、或用来养花养草,反正大大增加了“猪食槽”的地位,仅仅换了一个地方,功能变了,逼格也提高了很多!
当然,还包括一些更传统的东西,包括煤油灯、旧纸币、老石英钟等等,我想,接下来他们的收藏价值会大于功能属性的。
4.
受其他自媒体影响,最近两年开始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签名书,尤其是名家签名书,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前年我花了200多买了4本名家签名书,包括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平凹老师的《秦腔》,前几天看有人转手,仅《秦腔》的签名书已经卖到了200元一本,陈忠实老师仙逝后,他生前签的最后一批签名书价格甚至到了6万元/本,因为这些绝对是可以被历史证明的经典,是以后不会再有的不可再生资源。
这两年也或多或少开始入手其他作家的名家签名书,不为了能卖多少钱,遥想多年以后让后代们看到书橱上摆放的满满的名家签名书,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5.
这两年,几乎每去一个地方,我都会或多或少买一个纪念品。
或大或小,不论价格高低,或许在多年之后,我的书房中的每一个方格里面都摆放着几年前去什么地方买过的纪念品,上面的照片或懵懂、或成熟,回忆起来,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仅用这些闲言碎语,来记叙一下当下的收藏观,或许多年以后这些会被自己推翻,但回忆起来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