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段话:
冯小刚的电影,对于北京孩子来说有特别的意义。那里面拍的,都是当年的北京。现在的北京已经不是小时候的样子了,看看冯小刚的老片,就觉得亲切。
这段话指的,自然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和《大腕》。嗯,你说要把《手机》也算上也成。
《私人订制》里“有钱”那个段落,看到丹姐回到煤市街的家,那胡同口透着簇新的青砖墙,就知道那个年代再也回不来了。
评价不好,还是得看。恐怕这是很多走进影院的观众的想法。
因为这是冯小刚。还是冯小刚的喜剧。
全片真心笑起来的,不超过10次。
好多地方,听到前排观众笑,我还跟那儿纳闷:笑什么呢?
那笑料还不如《集结号》里面的”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呢。
三段式,硬切。这本来就不是一成熟导演的作品。当年拍毕业小片时用过这种方法,因为我知道调度整个故事我没那个能耐——那片子才15分钟啊。
冯大导演,现在拍这种水准,您真是恶心自己呢?
最后那段道歉基本莫名其妙,还不如直接打出字幕:片子恶心您了,您多担待。
当年看贺岁三部曲,哪一次不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逮着自己和旁边大腿都拍得通红的?
那戏都在王朔、冯小刚、葛优仨人儿的京油子劲儿上呢。
胡同串子耍官腔,那种戏剧感是北京人独有的,也正因此葛大爷在银幕上偶尔说点正经话,才会有那种学不来的笑果。就算是《天下无贼》没在北京拍,也能有那个感觉: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同理参见蔡明的《闲人马大姐》系列,居委会大妈也都是这个口气。
有了钱了,场面大了,转场都改苏州城市宣传片了。但是笑点去哪儿了?
李小璐白百合还有郑恺,虽说也都不是二十出头的姑娘小子了,但离当年刘蓓徐帆何冰的水平还差好大一截,镇不住场。傅彪那样的不世之才就更甭提了。
第一段当官,每一步都能猜出下一步的走向,痒痒挠都给观众备好了,但就是不好笑啊?
包括范伟在内,一个个都显得用力过猛,使了吃奶的劲儿,您倒是赶紧笑啊!
真笑不出来。
笑这件事,基本都离不开“非预期”这个定式。场景非预期、行为非预期、台词非预期,只要是与观众预想到的都不一样,就有笑的可能。
但全都预料到了,你还让我笑什么?
第二段雅俗,连逗贫都懒得逗了。把导演扔工地,后来怎么就突然“雅过敏”了?
《大腕》里“中国演员早就集体补过钙了”还记得么?
最后的有钱,已经到了基本没有想象力的水平了。“这条街也是您的”这种台词,路边小孩坐板凳上扯淡都能扯出来。
冯小刚已经不再冯小刚,连葛大爷都快不是葛大爷了。
不窝心了,把《甲方乙方》再找出来看一遍。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