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玛贵族教育的毒害
爱玛在修道院中的生活让她了解到贵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她过分追求潮流,在婚前就总是按照城里人的潮流来打扮自己。而且,她对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很高的追求。她眼里的爱情离不开绸子窗帘、厚实地毯、葱郁的盆景和讲究的牙床的绣楼,离不开晶莹闪光的宝石和军服肩上的丝穗。虽然追求时尚是女人的天性,但是过分追求潮流,不顾及自身的经济条件,是不利于人的长期发展的。就像爱玛不停地购买商品,处处挥霍钱财,导致债台高筑,走投无路选择自杀的悲剧一样。
在修道院中她看了许多爱情小说,使得她对浪漫爱情的遐想一直充斥着她之后的生活。她不仅爱看浪漫小说,还为其中的故事着迷。正是因为她爱看的这些小说,使她心存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对爱情产生了过度理想化的想象,这也使得她无法适应婚姻的平淡。 她渴望激情,形成病态的热情。她几乎将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即使对自己新生的女儿也不十分关心。她没有真正地去体味生活的复杂多面,只将头脑中的一切都停留在爱情层面。这对于女子是十分危险的。
二、爱玛所处的社会。
《包法利夫人》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外省,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资产阶级引以为豪的英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革命的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时代。小说描述的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巴黎农村小资产阶级生活,当时法国社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尔虞我诈,农民麻木不仁,人际关系充满铜臭味。同时,消极颓废的浪漫主义盛行,一些看似平静的家庭孕育着矛盾,妇女很容易滑入腐化、堕落的歧途。爱玛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爱玛仅是一个农夫的女儿,却被父亲送到与简朴的田园生活截然不同的上流社会中接触到了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并被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