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iancy 图 / 网络
又是一年毕业季,有人欢喜有人忧。其实第一份工作的差异不能代表太多,真正开始拉开差距是在工作2-3年。
在这里不是制造焦虑的,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客观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自己也属于被落后的那一部分人。同时复盘自己在工作了两年之后与别人拉开差距的原因。
抛开家庭背景这些本来存在的差异,是否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借鉴才是重点。
01
典型的学生思维
这里主要指的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方面的选择。
不仅体现在学校的时候,就算自己在进入社会身份发生改变的时候依旧没有进行思维转变。
大部分的我们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还在享受紧张高考过后的安乐时光,而有些人在大二甚至从大一开始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为其付出了行动。
当你还在为了那120块钱/天的眼前利益奔走于各大卖场做兼职促销的时候,别人已经在未来要从事的职业里面获得了颇为丰富的实习经验。
当你还在挤破脑袋想要进工资高、福利待遇好的大公司的时候,别人因为清楚自己的未来规划而选择了对自己成长有利的小公司。
我的两个同学小A和小B,毕业的时候因为诱人的工资小A进了一家外企做销售,月薪1.5w左右,成为同批毕业生中工资领头的佼佼者,但每天为如何提升业绩、拓展客户忙的焦头烂额。
而小B因为早早就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准备,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总助,这两年时间,全力学习互联网金融的运营,闲时写作散播影响力,争取成为年轻一代的斜杠青年。
三年过去了,小A虽然上升了一个职位,但是工资的涨幅并不高,拿着1.8w每月的工资,而小B所在原公司倒闭,以50万年薪加股票期权去了另一家公司做运营合伙人。
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很难识别出高价值高优势的区域,但至少要遵循头部效应的第一条原则:先锁定价值,再创造优势。
依然保持学生思维的人很容易被企业大小所迷惑,选择了高价值低优势的肥尾,而放弃了高优势高价值能创造更多可能的小山头。
而思维成熟的人则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思考价值,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
头部效应
02
专注力不够
当今是一个机会多,但概率更小的世界,处处有机会,但处处又有竞争。越是开放的市场,越需要专注于核心竞争力。
美国史上最佳击球手——波士顿红袜队的泰德威廉斯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高击打率的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只打“甜蜜区”的球。正确地击打甜蜜区的球,忽略其他区域的球,就能保持好成绩。
所谓甜蜜区就是指击中概率比较高,适合于把球打到合适区域的击球区。
他把击打区域划分为77个,每个区域只有一个棒球大小。只有当球进入最理想区域时,才挥棒击打,这样能保持较高的击打率。
如果勉强去击打位于最边缘位置的球,同时还会错过很多“甜蜜区”的球,导致他的击打率就会下降。所以,对于非核心的球,会任其嗖嗖从身边飞过,绝不挥棒。
泰德的这种“甜蜜区”打法给股神巴菲特在投资领域的启发:只投资高价值、可迭代、有护城河的公司,其他一律不看。
大学时期周围掀起了一股创业办培训班的浪潮,光是我身边就有3-4个办培训班的朋友,但最终小有成就的就属其中一个学长C,别人都在办英语、数学、物理等含有多个学科的培训班,而他只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书法领域。
很多人都不看好他选了这样一个非热点学科,但他从一起步就想的非常清楚:
做英语、数学这些学科,大的有新东方、学而思这种“名牌”培训机构,无法抗衡,小一点的也泛滥成灾,无法再做出特色。即使暂时不能做到第一,也要找到有机会能做第一的领域。
他找到了自己的甜蜜区:聚焦书法教学。
由于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再加上在父母市场做出了不错的口碑,报名的人数越来越多,当别的培训班在陆续倒闭的时候,学长C已经准备在今年下半年开第三家分校了。
做同样一件事,造成失败与成功的差距就是:大部分人什么都想要,而少数人只持续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03不会借势而为
对于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
而高手正是掌握了这种能力:从独自思考到借势联机的独立思考者。
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永远是小部分。
他们理解世界的趋势,了解科技的力量,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快的迭代速度,即使短期笨拙,长周期也一定比你跑得快——可怕的不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可怕的是优秀的人方法比你正确太多。
拿爱因斯坦相对论来说,正是借取了趋势和规律,如果不是之前科学家的积累,相对论即使更早提出也不会被证实和流传。很多人说在那个时代即使不是爱因斯坦,也会有另一个人出现,提出这些划时代的理论。
在互联网时代,正常情况下,年轻人对信息的敏感度,对计算机、互联网、媒体、商业的关注度已经很高。但普遍对于信息和趋势所带来的变革和调整,反应速度是滞后的。
比如毕业后同届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抓住了互联网的红利,短短2-3年时间,肯沉下心来钻研,而且又足够努力,不管是涨薪速度还是成长速度都远远超过了传统行业的同学。
公司的发展更要借势而上。滴滴、抖音能发展那么快,并不是因为科技的改变,而是抖音抓住了这是一个读图时代,大多数人比起长段文字,更愿意看到简单明了的图片的趋势;而滴滴借助了国家管不住私车运营和巨大前景的趋势需求。
04
时间利用不合理
聪明的人总是很擅长利用二八原则管理自己的时间。利用80%的时间学习20%的精华快速占领最好的位置,吸引最好的资源。
上班时间的管理
我们刚进到一家公司,一般都会有为期三个月的试用期,而在这三个月里,我们需要掌握:适应新环境的积极心态、所负责领域的职责掌握、工作总结制作能力、汇报能力和与同事相处的沟通能力。
只有迅速掌握这5项核心技能,才有转正甚至提前转正的机会。
但在同样的试用过程中,有一群人的成长速度会远远超过其他人——他们不是因为比其他人更加聪明或者努力,而是采取了更加聪明的学习途径。
原因是这部分人利用了“快速循环型”的学习方式:先投入20%的时间,快速绕着整体5项能力跑一圈,将其中一项技能达到80分,然后换一项继续练。而另一部分的人则是老老实实在一个领域先做到100分,然后在进入到下一个领域。
这样下来,用单项投入100分的精力,在5个分项里分别拿到80分,成为一名400分的员工,相比之下,那些“特别认真”的员工,在同样的时间里只有100分。
仅仅因为学习方式不一样,就有了4倍的差距。利用“二八法则”,“快速循环型”的员工拉开了第一次的差距。
下班时间的利用
再次拉开差距的则是工作之余的时间利用。
有的人利用下班后80%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在线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经验,阅读优秀书籍拓宽自己的眼界,与优秀的大脑互联交换技能学习……
而有的人则把80%以上的时间浪费在了刷手机、泡剧和周末睡懒觉上面。不到20%的时间用来学习。
当后面这部分人开始觉悟想要奋发追起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优秀的人通过前期的积累已经获得了细微优势,并且在未来的跃迁中,这种优势会被百倍放大,最终差距会越拉越大。
正如有句话说的:上班8小时决定了现在的差距,而下班后的时间管理决定了未来的差距。
然而,现在的差距并不代表未来5年甚至10年后的差距,未来是由自己创造的,如果能不断反思和前行,也有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本文来自公众号:耿职教主,一个分享职场经验/成长感悟/好书笔记的良心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