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主题来自得到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由于存在稀缺,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有选择就要有选择的标准,这时候就不得不歧视。那更有意义的讨论就是:
- 谁来歧视
- 歧视的后果谁来承担
- 凡是歧视就一定要付出代价
东南亚的歧视故事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歧视的现象很普遍。不管是种族歧视,还是性别歧视都存在。一位华人女经济学家詹耐特·兰达,她从小在马来西亚长大,得出一个结论,说是当地人觉得中国人做生意的时候排斥外国人。那么在东南亚的华人怎么进行信用评级呢?他们把人分成七等:
1)直系亲属
2)大家庭中的远亲
3)同族或者同性的人
4)同村的人
5)同方言的人或者其他方言说本方言的中国人
6)说其他方言的中国人
7)非中国人,包括欧洲人、印度人,还有居住在马来西亚的土著等等
在我看来这是在法律的正当保护下,人与人之间进行经济活动的规则,而歧视的不是人,而是利用歧视来清楚地区别对待生意人,信用成本决定了交易的成本,也影响着买卖双方的共同利益。
歧视行为的效率含义
通过这种距离的计算,其实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办法。它不仅仅不会减少当地华人做生意的收益,反而能够增加他们的收益。这就是兰达所提出的同族中介理论。
这个理论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脱离黑板经济学,不能简单地把人理解为单独的人,没有文化背景的人;不能把人们做生意的环境,简单地理解为有或者没有法律保障。
平权运动,一场反歧视的运动
2008年出现次贷危机的出现也正好印证了一场反歧视的运动。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1)美国的购房率一向比较低
2)平权运动希望矫正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支持所谓的弱势群体,鼓励他们买房
政府威逼利诱反歧视,酿造次贷危机
- 所谓的威逼:你如果歧视别人,歧视弱势群体,我们查出来了要进行罚款;
- 所谓的利诱:让有政府背景的房地产公司去收购商业银行的房贷合同,也就是让政府来承担所有放贷的风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银行家实施合理的区别对待的时候,如果政府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强迫他们扭曲区别对待的标准,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