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城市发展进程中,要始终将“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作为根本遵循,聚焦群众反映强烈、感受直接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创新机制、优化路径、压实责任,着力构建感知精准、响应高效、监督有力的全链条工作体系,推动解决困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传递城市温度,提升群众满意度。
畅通感知渠道,精准识别民生需求。织密民情收集网络。在巩固提升传统信访接待、热线电话、网格巡查、网络问政等渠道效能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线上民情”平台建设。整合政府网站、政务APP、微信公众号等入口,统一设立便捷高效的“民意速递”板块,支持多样化诉求表达方式。严格落实诉求“首接负责制”和“限时签收”承诺,确保群众心声第一时间被倾听、被记录、被回应。深化常态化下沉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制度。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乡镇、社区干部,要定期深入小区楼栋、背街小巷,变“被动坐等”为“主动敲门”。通过与群众“唠家常”、参与社区活动、开展“微调研”等形式,零距离倾听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敏锐捕捉那些不易通过常规渠道反映的隐性需求和“沉默的呼声”。强化智能分析研判。运用大数据分析,对汇聚的民情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和趋势研判。精准识别高频共性诉求、聚焦突出矛盾点,预警潜在风险隐患,形成定期分析报告,为党委政府精准施策、源头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优化响应机制,高效解决急难愁盼。推行“接诉即办”与“未诉先办”双轨并行。对群众反映的诉求,严格落实“首接责任制”和分级分类“限时响应办结”要求,确保简单问题快速处置、复杂问题限时推进。强化主动治理和源头预防意识,对通过分析研判和一线走访发现的苗头性、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前瞻性建立“未诉先办”任务清单,主动出击、提前干预,努力实现从“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向“民未呼、我已为”推进。实施“三张清单”管理模式。对涉及公共安全、基本生活保障等“即办清单”,启动“应急响应绿色通道”,要求相关责任单位接诉后迅速响应、即时处置。对涉及多部门职责交叉、需要协同解决的“联办清单”,明确牵头主责部门,依托联席会议、联勤联动等机制,整合力量、协同作战、合力破解。对涉及体制机制障碍或需要长期投入、系统解决的“攻坚清单”,实行领导包案负责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表,持续攻坚克难。深化“吹哨报到”机制。强化乡镇党委在区域综合治理中的统筹协调权和指挥调度权。当在解决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疑难问题时遇到阻力,可依法依规启动“吹哨”程序,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迅速“报到”,服从乡镇统一调度,下沉力量、资源协同解决问题,并将响应情况与解决实效纳入职能部门绩效考核。
强化监督问效,确保服务落地生根。实现诉求办理全流程可追溯。建立民生诉求办理信息平台,实现诉求从受理、分派、流转、办理、反馈到评价的全过程在线记录、动态跟踪、可视化管理。群众可通过APP实时了解事项办理进展,有效杜绝“石沉大海”和部门间“踢皮球”现象。坚持办理成效由群众来评判。对所有已办结的民生诉求事项,严格执行“双回访”制度。由办理责任主体进行主动回访,核实问题解决情况和群众满意度;由平台通过独立第三方方式进行抽样满意度测评。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部门、乡镇和党员干部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尺和刚性指标。强化考评问责与正向激励导向。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满意度,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对响应迟缓、推诿扯皮、解决不力、导致群众反复投诉的,严肃追责问责。大力选树表彰在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解决复杂疑难问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营造崇尚实干、注重实效、一心为民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