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读完被讨厌的勇气,书随着经验的增加是需要重读的,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见解和体会。
无论心理学上来讲对还是不对,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我最喜欢这本书里的一点,就是人是可以改变的。
人站在时间轴上,无非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组成。而只有现在,此时此刻是真实的,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来到,人可以为未来做准备,但是过好每分每秒,在聚光灯下起舞,才能在老了的时候,说一声不后悔此生。
人的现在是过去所铸造的,对于过去一系列的选择或者说遭遇形成了我们的现在,可能小时候被照顾的很好,可能教导的很好,可能受到过伤害和创伤,但是对于当下的这一秒来说,和过去是没有关系的,如何过好现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过去,赋予过去怎样的意义,喜欢 Jordan Peterson 说过的一句话,“记忆不是为了记住一切,而是为了不再继续犯曾经犯过的错误。” 我们赋予过去怎样的意义,有意识或无意识,终归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在和过去羁绊的同时将自己解放出来,如果锁在过去的阴影之下,没有办法改变,而不从过去汲取教训,就会犯同样的错误,但最终,要迈出向前走的一步。
人倾向于保护自己,几千年来的进化让我们大脑形成了保护机制,人会找借口去避免做艰难的事情,因为害怕失败,会找借口躲避不愉快的事情,如果事情对自己感到难,做不到会担心别人的嘲讽,如果去一个场合,感到不愉快,更多是因为别人的眼光导致的,烦恼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内向者想要避免人际关系,需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而外向者追求人际关系,想要和各种各样的人互动,人属于社交群体,各种各样的情感从根源上来讲都是由于人的互动导致的,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存在,自己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一个人的出生就注定了要和父母互动,父母刚开始的教育,你在学校接受的教育,都需要与人互动和沟通,有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培育了勇气,有的人可能被抑制了勇气,例如过度关注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而走向两个极端,要不不敢发表任何言论,要不就是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觉得人会受到天性的制约,毕竟人出生之后,品性各异,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我感觉和品性没有太大的关联,甘地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是却有超出常人的勇气去对抗不公。如果没有勇气去承受其他人异样的眼光,其他人的批判,其他人的“怎么想”,一个人就只会随波逐流,肩负不起责任,将所有的责难都推给他人,“当初都是因为你,听力你的话”,过不出自己的人生。
书中哲人给了青年建议,将自己的人生课题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
想要过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自由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就需要在人际关系中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所以无论大圈子小圈子的人际关系里面,时时刻刻如履薄冰,担心别人怎么想,只会造成做任何事情都不自由,都不能放开手脚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人际的交友当中,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都是别人的事情,和自己无关,才是正确地看待人际关系,关心别人并不是别人怎么看待你,相反是不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做好自己,肩负好自己的责任。对于别人给予帮助而不加干涉。人要选择什么是自己的事情,那么人又怎么选择过有意义的人生呢?
书中给出找到幸福需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就是接受自己不可以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也是大多数人经常说的要喜欢自己,照顾自己,做到自立和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他者信赖是在人际关系中信赖他人,即使遭到背叛,如果有一段自己想要维护的情感,对方怎么看是对方的事情,做好自己想做的就可以了。
他者贡献更多和共同体感觉是联系在一起的,幸福就是贡献感,就是感觉到对别人有用,如果自己的存在对别人有价值,其实就已经对别人是一种贡献了,人是在一个共同体当中的,只要能感受到共同体的存在,感觉到自身在共同体当中的价值,就能感觉到幸福。
这三者我感觉书中的探讨比较浅,幸福的定义我现在还是想的不够透彻和明白,估计还没有达到完全抛开别人的认可这一程度吧,我感觉很多事物都可以给人带来幸福的感觉,幸福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贡献感,但大自然的美,收获知识的欣喜,食物的香气也能给人带来幸福的感觉。
人是复杂的动物,一本书并不能囊括所有,但是足够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启迪和改变,对我来讲,我坚信人即使受到天性的影响,扭曲的经历,只要自己想改变,是可以不断进步和改变的,无论生活中遇到怎样的挫折,首先应该做的是做一个自立的对自己负责的人,去寻求应该如何去应对改变,而不是怨天尤人,让自己全身而退,如果有梦想,不要让对人际关系的恐惧所约束,而要过好为梦想准备的每时每刻,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给予最诚恳的帮助,然后让别人去过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