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完路易十四续集,正好闲逛到台北。当日无事,跳上一部公交车便往阳明山下的双溪而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无需计划的。因为无论什么时间去,总能遇上意外的特展、见到想象不到的珍品。
择日不如撞日,果然就撞上了年度压轴大展——【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与包装艺术】!
假如说跨界营销被英国人贺加斯抢了头功,那么品牌与包装设计领域的先行者,就该是乾隆皇帝了。
从珍玩到日常器具的收纳,到文房物件的包装,乃至书籍装帧,我们今天见过的很多所谓“巧思创意”,其实早在300年前早已于清廷内府成为现实。
清代自康熙帝始,将多种古玩集于一匣的组合方式称作“百什件”。此次展出的多件“百什件”展品,既展示了有清一代皇家收藏之繁花似锦,又呈现出渗透着帝王美学的包装设计之精妙绝伦
这件“百什件”,小小的空间里设计了盒中盒、暗格抽屉等盛放装置,竟然收纳了44件之多的珍奇古玩。
其中一个如糖果盒般的小匣子中,除了精致的玉器,还置有皇帝御笔之迷你画卷一幅
在包装设计理念上,当时的艺术家们已不仅仅重视其作为收纳器物的实用功能,更注重在实用基础上增添艺术美感,使包装之美与所纳物品之美交相呼应、互添光彩。
这件收纳盒,每一格都沿着玉器的轮廓作了切割,使玉器可以稳稳安置其中,在实用功能上做到了极致细密。而每一格的衬垫处,均著有当时书画名家之笔墨。最下格形如水池,画家杨大章在其中画数尾金鱼悠然游曳,冰冷的玉器似乎因此而忽然有了一丝鲜活的温润。包装设计的点睛之笔,竟如此提亮了整件物品的趣味。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以下这件【历代珍藏手卷册页玉器盒】
乍见之下,以为是一套小巧的口袋书和迷你卷轴。口袋书以紫檀为封面封底、卷轴则以锦缎装裱。唐伯虎、仇实父的名字赫然在列。
然而仔细看看铭牌......
却原来是一整套假仿成册页及卷轴的玉器收纳盒。仿真包装设计的始祖竟在这里啊!
乾隆帝曾要求“活计要往古朴、朴质里做“。这件【天然嵌贝壳树根】的包装,采用的是一件别出心裁的锦缎包袱。简单素雅,雕饰尽去,很好地衬托出了树根浑然天成的古朴意境,亦体现了乾隆帝美学思想。
这一帝王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古玩收藏上,在日常生活用品的收纳设计中亦有贯穿。
茶碗收纳器,小小一个桶装木匣,妥妥地就能叠放8只茶碗。
来自法国赛佛尔的【白地金彩花卉盖罐】,配以简洁造型的乌木盒,一简一繁,黑白互映,令人过目难忘。
著名的鸡缸杯,盛装它的紫檀匣子,风格简洁,线条清晰,上复镌刻铭文。在这里,包装,不再是附属于物品的陪衬,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
这一件铜镜收纳盒,左边衬饰的花卉图为九思主人永瑢真迹。题诗中一句“不辨花光与镜光”,便将画与镜同框的意境淋漓表达。
再来看看书籍装帧。总体两类——古朴款及奢华款。
古朴款的装帧设计,继续贯彻乾隆帝的美学思想,简素、质朴。
专为九思主人永瑢手抄《帝学》一书而设计的紫檀盒包装,上缀双色古玉,简洁之中传递出帝王之家的气度,亦足以体现皇帝对于《帝学》一书的重视,以及对永瑢才学的赏识。
钦定《四库全书》,封面设计兼有堂皇的皇家红、含蓄的浅蓝灰。简洁中的贵气,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吧。
奢华款的书籍,主要包括御制图书,或御笔墨宝。大多采用名贵木材精雕细琢。
或以锦缎为书面及函套,尽显皇家雍容之气象
总结一下此次观展,大概就是这四句话了:
一番流连,几度感慨,叹为观止,心仰慕之!
后记:
因当日属临时起意,只带一支手机便进了博物院,拼尽最后一格电量拍下以上照片。展厅光线较暗,又禁用闪光灯,故展品之多样之精美,实未能呈现十之一二,在此紫藤君深表抱歉。好在此特展将至2018年3月7日,于是此给台北故宫博物院打个广告吧:
即使只看一个故宫博物馆,台北就值得专程赴访;
即使只看一个故宫博物院,台北都值得一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