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底气,是父母给的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早上刚上班,女儿发来信息舅舅给她发来大学周边的旅游景点,问我该怎么给舅舅回信息。

我很惊讶,这也需要问?

联想到她这些天跟驾校教练发信息要问,给老师回信息还问,现在竟然连给舅舅回信息都要问,我忍不住有些生气,还有一些焦虑——18岁了,连这点小事都要问妈妈?自己到外地上学怎么办?

于是回一句语音:怎么想的就怎么回——便扔下不再管。

忙碌了一天到晚上静了下来,我反思到问题其实不在孩子“不会独立回复”,更多在自己是否在她成长过程中,是不是给够了让她敢于相信自己的底气。

“我是唯一知道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的人。”——这是贝姬·肯尼迪在《看见孩子》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对很多孩子来说,却是一座难以抵达的山峰。我们常常期待孩子到了某个年龄就自然“学会”一切,却忘了信任自己的感受并不是突然给予的,是每天存一点,存够时间才能取用的财富。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是否经常否定他们的感受?

“哭什么呀?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

“不行,外面太冷,穿上外套再出去。”

“你太敏感了!人家在给你开玩笑。”

“有什么可抱怨的,老师为什么不去说别人?”

……

这些日常的“小否定”,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怀疑自己的感受,总觉得自己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该怎么感受,怎么回应”。

孩子的感受不需要我们的许可,只需要我们的承认。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允许孩子为所欲为,而是说——我们可以不认可行为,但要承认感受的真实性。

当孩子说“我饱了”,即使我们认为她没吃饱,也可以说:“好的,你感觉饱了就不吃了。”

当孩子说“我害怕”,即使我们觉得不可怕,也可以说:“妈妈看到了你的害怕,我在你身边。”

相信孩子的感受,就是在帮ta建造“自我”的地基。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显然这一点我是没有做到的。

今天我是在生孩子的气,更多是因为不接纳自己教育的“缺憾”和自己赌气。结果,从事无巨细大小“包办”的到生气了就大撒把的“随便”,除了让孩子感到迷茫,被“遗弃”感,还能给到孩子什么呢?

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比如从现在开始改变:

用“相信”代替“指导”,

帮她说出感受:“你看起来有点犹豫……”

提醒她:“你看到信息的感受是什么?其实只有你最知道自己的感受”。

用提问代替给答案:“你觉得哪种回应方式更让你舒服?”

就像放风筝,线不能一下子全放开,但也不能永远攥得死死的。要一点点给,让风筝慢慢找到在风中自在的姿态。

养育确实不是等到18岁就可以突然放手,而是每一天都比昨天多相信孩子一点。 幸运的是,只要我们开始看见、开始相信,永远都不晚。

与所有曾经焦虑过“孩子怎么还不会”的父母共勉 。


写在最后:

养育的真谛,或许就在于从“指挥官”到“见证者”的角色转变。我们无需成为孩子人生的答题官,急切地告诉他们标准答案;而是要成为一名耐心的向导,陪伴他们去听见并信任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过程,才是给孩子最珍贵的成年礼——一个坚实而自由的“自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