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当我遇见一个人》,我是在去疗养院的路上,以及排队等候体检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是林雪写的一本亲子关系类畅销书。
我读了之后,感觉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偏心理,有很多跟之前我读过武志红老师的书理论是一致的,而且令我觉得意外的是,最近我读的,阿德勒系列书籍,跟这本书的很多理念,也是相通的。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书的序言就让我觉得特别感动——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见了,但实际上会“看不见”,比如,昨天亦腾用橡皮泥拼了很多的小玩意儿,三本书都排满了。这是他自己在房间里面倒腾起码得有两小时的作品。
弟弟在午休,亦腾很安静,一直在那里弄,有一次他叫我去看,当时我正好是在午休,我就没有去,没有理他,后来他等我醒了,他又把我叫过去,他说,爸爸你来看一下这个!
我当时又在忙着处理手机上的事情,有点不太想去,亦腾说,“爸爸,你来看一下,就一下!”这个时候我才去了,去了之后我看见了他用橡皮泥拼满了三本书满满的小作品!(我居然没有拍照)
我就说,哇,都是你拼的吗?就说了一声,好棒,真好看,然后我就离开他的房间了。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我并没有真正的用心的去看见孩子,看见他过去三个小时之内用心专注的去把这些小玩意弄出来!
他很开心,觉得非常高兴的想跟我分享,但是我并没有真正用心去看见。
晚上妈妈回到家,他又去找妈妈看,妈妈当时可能比较累,坐在沙发上,也没有进房间,他就把三本书全部搬出来给妈妈看,妈妈也表扬了一下他“哇,好棒”云云,但我不知道妈妈有没有真正看见孩子。
你的眼里只有“功能价值”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真的以为自己看见了孩子,就像书里面的序言说的,其实你并没有真正的去看见,而看见是疗愈的开始,这不仅是亲子关系,也是疗愈自己的童年。
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真正看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比如,
他做了这件事情,有没有用?
能不能提高他的成绩?
能不能学习到技能?
能不能对他所谓的未来有帮助?
我们总是用社会的,甚至是自己以为是正确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去定义他做一件事情是否正确?
这个时候的看见,并不是真正的看见,我们仅仅是看见了一件事情的功能价值,但是,孩子他不是机器,他是一个生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不同于父母的生命!
书里面说,一个人是否真正存在,取决于他是否被另外一个人饱含深情的看见过!
遇见,不是为了改变
仅仅这篇序言已经让我觉得有很多的感受,我打开书里面,书里面的一共有5个章节,从5个方面来讲述了怎么样真正去遇见你的孩子,这个遇见,是脱离世俗的,是没有任何预期的,是不需要去改变什么的,是良性沟通的,是没有痛楚的。
孩子,等你们长大的时候,当你们看到这篇文字的时候,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还流行的理念?会不会过时?
但是,此刻我告诉你的是我今天读这本书最真实的感受。我也会不断的去反省,去内观。像书里面说的,父母跟孩子的相处方式,其实都是自己跟原生家庭相处方式的一种投射,需要被疗愈。
我会尽量去做到,不带评判的接纳你们!最近,我读的那本,不管叫的勇气,里面讲到的理念也是要真正的去陪伴对方,陪伴孩子,而不是去改变他!
父母通过陪伴与爱,让孩子去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利他的,是有贡献感的,是能够对社会有意义的,当孩子能够意识到“我对他人有用”这一点的时候,他的内生动力,就会被激活,他的好习惯就可以被激发,他的行为就能被规范。
就像爱和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说的,无论是动物还是人、文化还是经济,自由都会带来最好的发展,父母在哪个方面不控制孩子,孩子就会在哪个方面发展得好!
觉知是一切的开始,和结束!相信你们能够冲出原生家庭的牢笼(如果这是真的会给你们的话),守住自己的初心,活出自己精彩丰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