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才疏学浅, 不读三国,偏好水浒。偶有所得,不敢藏私。抛砖引玉,欢迎指正。
摘自金版水浒序
吾友既皆绣淡通阔之士,其所发明,四方可遇。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有时亦思集成一书,用赠后人,而至今阙如者:名心既尽,其心多懒,一;微言求乐,著书心苦,二;身死之后,无能读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莫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拈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
金圣叹
太尉篇
宋朝太尉是很大的官,序列仅次于太师。《宋史 职官志》:“三师 三公 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宰相、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政事,皆赴上于尚书省。凡除授,则自司徒迁太保,自太傅迁太尉,检校官亦如之。”
水浒全书共五位太尉,下面分而述之。
洪太尉。
洪太尉名信,书中仅第一第二回出现,而且是宋仁宗手下,与水浒英雄活跃的宋徽宗时期不相关,但此人是全书的根,书中正因为他出手放出了众多魔头,故他的名字就很值得推敲了。
原文:
太尉( 洪信 )那里肯听。众人只得把石板一齐扛起,看时,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剌剌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恰似: 天摧地塌,岳撼山崩。钱塘江上,潮头浪拥出海门来;泰华山头,巨灵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奋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力士施威,飞锤击碎了始皇辇。一风撼折千竿竹,十万军中半夜雷。 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
施耐庵先生苏杭人士,钱塘大潮定然是多次亲见的,众煞星奔向四方,如同钱塘江上,潮头浪拥出海门来。,而后文书杭州六合寺鲁智深圆寂之时偈云: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头一回潮水自海门涌出,近末章潮信抵杭州唤回智深。智深到此方知一生坎坷,命中注定,按时发生。命运大潮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漂浮之人果是我乎?是我。
既然书中细节前后呼应,那么太尉为何姓洪不姓潮( 晁 )呢?这里施先生隐匿了另一条线索。
宋史卷六十一·志第十四·五行一上 记载:
政和五年六月,江宁府、太平、宣州水灾。八月,苏、湖、常、秀诸郡水灾。七年,瀛、沧州河决,沧州城不没者三版,民死者百余万。;
宋徽宗政和七年,黄河决口,洪水夺走了百万民众。宋朝是历朝中非常重视兴修水利的朝代,如今江西赣州福寿沟水利工程就是宋神宗年间修整的。然而,由于贫富悬殊,官吏横行,大户修建庄园侵占河道,致使河水泛滥时有发生。例如《宋史·包拯传》记载:“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命悉毁去。” 可叹,包拯逝去,何人再毁侵河之园。
1117年(政和七年)发生洪水,1119( 宣和元年 )宋江起义,其间有一定因果联系,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洪水致使黄河改道,形成八百里“黄泛区”,这就是著名的梁山泊。摘自百度:大约在后晋开运和北宋天禧、熙宁年间,黄河先后三次大决口,滔滔的河水倾泻到汴、曹、单、濮、郓、澶、齐、徐等州,淹没的田野与零散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以梁山为中心、水域达八百里的大湖,统称为梁山泊。
百八将如潮起潮落,来去有信;八百里看水涌水散,聚洪成泊。施耐庵先生对待农民起义的分析是非常明确的,首先,天灾人祸造成百姓民不聊生,百姓被逼造反。其次,历朝历代都有农民起义如潮起,最终都会被招安或镇压如潮落,洪武大帝真命天子,异数也。于是开篇太尉如何不姓洪名信,洪太尉又如何不刚愎自用,刻意放走妖魔,最终形成一部大书,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