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2年时,刘同的新书《谁的青春不迷茫》出版,那个时候因为求职节目职来职往,他被很多人熟知,我也是因为这档节目认识了他。
一次逛书店时无意间看见了货架上摆放的《谁的青春不迷茫》,想也没想,便拿着它付款走人。
4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早已记不清楚,唯有这标题一直深深刻在脑海中。
随着年纪的成长,现在越来越觉得,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书,懂一句话很容易,但真正从骨子里理解它非常难。多年前听过、看过的一句话,或许在多年之后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小时候看少儿版红楼版,觉得这书太有意思,太好看了,虽然当中仍然夹杂着一些不明白的段落;长大后看完整版的《红楼梦》,小时候不懂得情节懂了,但带来的是更多的不懂。于是听百家讲坛、看解说版书籍、翻看网络讨论,才发现先前的认知几乎被完全颠覆,甚至会怀疑自己以前是否看过这本书。慢慢的,再长大一点,懂的东西更多一些,才发现虽然书中的很多情节自己依然不能够理解,但已经能够淡定的接受其中所隐藏的狂风暴雨。
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就听过并深以为然的一句话,有些书不是不好,只是缘分没到。
02
记得读初中时,每年放寒暑假语文老师都会列出一个书单,在上面写上一些经典名著,让大家回去找来看。
当时我还挺积极,买了不少名著,但是大部分的书看完后我都只有一个感受,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完全看不懂。
为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慌,难道我脑子出毛病了?我咋一本都看不明白呢?不会班上所有人就只有我一个人看不懂吧?
开学后回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去问同学,问了不少人,对话基本如下:
“你放假回去看经典名著了吗?”
“看了。”
“看得懂吗?”
“看不懂。”
“真的呀,我也没看懂。”
听了大家的回答,我才发现原来那么多同学都没看懂,于是彻底放下心来。我甚至还从这些对话中得出了一个结论:经典名著之所以是经典名著,就是因为没几个人能看懂它们。
03
看不懂,怎么办,我的办法是从此远离,不再看经典名著。听起来是不是很傻,但这就是我那时候的做法。以至于整个高中时期除了红楼梦我几乎都没有完整看过一本像样的经典名著。甚至后来还跟着小伙伴跳进了言情小说的大坑,很长一段时间都痴迷于各种言情小说。
长期看言情小说的后果就是很难再看进去经典小说和名著,甚至稍微深刻一点儿的书籍文章都看不下去,一看就头大。上大学后,第一次在图书馆借书,借了好几本有名的近现代作家的书,没有一本看完过,甚至有些书封面都没有打开过。
习惯了看轻松、不费脑子的书,想让大脑再去接受内容深刻,需要动脑子的书,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和极容易失去耐性的事情。
以至于后来我强逼着自己看完一本经典书的时候,经常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不起来,看了这里忘了那里,常常一页要翻来覆去看好几遍才能理解,根本不像看言情小说那样毫无压力。
04
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当年真的看了很多经典书籍,会不会看了也是白看,毕竟很多书籍含义以我当时的阅历来说并不能够看懂,甚至看了反而白白浪费时间和打击自己自信心。
偶尔会阿Q般的这么安慰一下自己,直到有一次跟写作组一个小伙伴说到经典书籍对她的影响,才发现,读经典并不是没有用,至少对于她来说,小时候阅读经典书籍帮助她现在看问题能够更深刻,很多复杂的内容也能很轻易的吸收。某些对于别人来说很难理解的内容对于她而言轻而易举就消化了。
虽然大部分东西已经记不清楚,但是阅读经典所赠予她的某些东西已经深深刻在了她的骨子里,旁人虽然能从她的思考、言语中感知一二,但真的很难做到跟她一样。
05
这又让我想起有些书不是不好,只是缘分没到这句话。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曾用类似理由来麻痹安慰自己,放弃阅读经典书籍。直到某天才突然明白,这句话并不是告诉我们不要阅读经典书籍,而是让我们在被困于某些经典之中时不要钻牛角尖,而是随着时间流逝、自身阅历增加顺其自然的理解某些情节。
就像星姐曾说过的,“躲过的总有一天会找回来。”
读书这件事也是一样,如果你想成长,想有更大的世界,那么那些你曾经躲过的经典书籍总有一天你会看回来,这是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