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将《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反复阅读了多遍,并提取了教育、自由、选择、死亡这四个思考点。初读之时,我受益最多是关于【选择】的相关思考,于是我将其写成了这本书教会你如何摆脱繁琐无聊的日常一文。过完年的这几日,我尝试解读其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却在提笔之后屡次停滞。在思考和与他人探讨辩论之后,至今我仍然未有一个关于高等教育意义的定论,因此只能将这些思考暂时记录成文。
首先是作者华莱士关于人文科学教育意义的观点。
“人文科学教育并非知识填鸭,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思考'”。这句话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作者也肯定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却对其中“如何思考”四字有着不同解读。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并非关乎思考能力,而是对思考内容的选择”。“教育教会我们的,其实是学习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内容。”
我对此的解读是:在我们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默认配置(“默认配置”的解释详见这本书教会你如何摆脱繁琐无聊的日常一文)的情况下,教育将这世上所有事物的无数种可能性放置在了我们眼前,因着这天地之广宇宙之大,我们便对万事万物抱有了一种谦卑之心,不自大,不盲目确信,有了更好的判断能力,思辨能力。面对同样的事物时,不拘泥于平常人所仅有的想法,而是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有着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令思考成为一种自身能够察觉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凭借无意识与本能去做事。保持着警醒与专注,有意识地思考。
作者关于教育意义的解读,我暂且认为自己读懂了。但是在读懂之后,却情不自禁地引发了更多地思考。作者华莱士是美国人,这篇演讲是针对美国顶尖文理学院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的毕业生所做的。我姑且认为美国的大学已经做到了这些,但是这却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自上而下,从学校的角度看
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步增长,时代所给与个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大多数青年来说,满足生存需求是首位。因此大学大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大学的专业也主要在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这无可厚非。
但是,仅仅培养专业技能这一点,众多大学就难以做到合格。教师评价体系在逼迫老师们走向上课轻松考前划重点的路,考试作弊成风引导学生们走向考前突击之路,学校与政界商界结合过于紧密,人情关系纵横院系学生会,学校氛围学院氛围乌烟瘴气,学生们在学校就已经被染成了各种投机取巧的颜色,偏偏专业技能只学了七七八八皮毛而已。再加上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多,本科学历含金量降低,大学就更成为了青年们在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游乐场,醉生梦死之后再直接推下社会之河。(以上是社会与学校的弊病,个人之力难以改变,权当吐槽暂且按下再不提。)
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后,就是精神需求。早在1929年陈演恪先生就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大学在教授专业技能之余,更应通过教授的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等。也就是说,不论所学专业为何,不同专业的人在大学能够学到同一种东西,这个“东西”不是具象化的,是抽象的思维与能力。
显然,这才是大学高等教育最最根本的意义。但是我们的大学却基本都停滞在了第一程,勉强走过了第一程的大学也在这第二程踉踉跄跄步履维艰。
(二)自下而上,从个人的角度看
(其实从个人的角度看,我们作为学生是有些委屈的。为了迈过高考,我们在高中努力学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唯不知社会,却在走出高中的一瞬间需要选择以后从事的职业,于是只能扛着寥寥所知硬着头皮选专业。)
个人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其实也是分生存需求与精神需求两方面。
从生存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有一技之长,以后养活自己更需承担家庭责任,有一份职业有收入是必需的。因此从生存需求来讲,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学好自己的专业,接受大学所教的。不论喜欢与否,都应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以便支撑自己在社会上不那么狼狈的活下去以及活得舒适。
精神需求方面,在大环境无法给与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要从专业学习与个人闲暇两方面来获取自己所需。专业学习方面,除了学习内容本身,要懂得从学习行为本身去汲取经验,从中总结思考与学习的普适之法,只针对自己的“普适之法”。闲暇之余,就是常言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我认为这三者间没有什么不如比得上的关系,都很重要,都是开阔见识培养自己思维的路。读万卷书,看到广博的世界,怀有谦卑之心处事;行万里路,经历世界增加见识,才能不随意自大;阅人无数,不仅仅是好人,还有坏人,才能懂得社会的规则,更加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除了这些,更要有一个警醒的头脑,善于从自己所学所历中提取精华,不固化内心的默认配置,掌控自己的思考方式与内容,不轻易被外界所左右。懂得倾听内心的声音之前,要先丰富内心,让它能够发出声音。听到内心的声音之时,也要不盲从,要去辨别,这是贪婪欲望作祟,还是真实所愿。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要想获得教育真正的意义,只能先走过生存这条路。但是走过之后,我们就要尽自己所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好,学习掌控自己思考的内容与方式也好,努力追寻所受教育的真正意义。
结尾仍旧以作者的话结尾,祝愿各位能够早日获得真正教育的自由。
教育真的是一生的事业,而且始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