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公交车上,妈妈带着三岁的女儿上了车,车厢里坐满了乘客。唯独角落里一位年轻人躺在两个位子上熟睡。女儿哭闹着要坐,但是年轻人假装没听见,依旧躺着睡觉。妈妈安慰她说:“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会儿吧,等他醒来,我们再坐,好吗?”。女子说完,公车驶过一站,年轻人睁开眼,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给母女让出座位。
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件小事,可是到底女子的话有多大魔力,可以影响到年轻人的行为呢?
心理学上称为“镜中我效应”。顾名思义,我们从镜中看到自我的长相。同样,对自我的认知也是源于他人的我的看法。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与人交往,我们首先会想象他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其次,我们会想象他人在这个认识上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最后,我们会通过他人对我们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主导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例如,“我”在生活中经常帮助别人,别人对“我”的评价是“热心,善良”的人,“我”对这个评价感到十分愉悦,并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观”的形成过程。相反,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伪善、假好心”,那么“我”就会反思自己,产生愤怒、排斥或是羞愧的情绪。同时,进一步认清自己。
这就是“镜中我效应”,是1902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决定的。”
所以,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