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之广
其八,梁实秋的散文《馋》,有言:
“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好得多。”
馋,之于童年,实乃名副其实。
儿时家境,家徒四壁,煎饼糊豆,吃一肚子。因无营养,饿得也快。见人家吃肉,常流口水,眼睛直直的;见人家吃水果,嘴吧唧不已,歪头看别处。因为馋,付出过一次代价,终生难忘。
大约是上二年级。中午放学后,和狐朋狗友们,边打闹边往家跑。到家后,大门紧锁,从墙窟窿里掏出钥匙,打开门后,发觉堂屋门也锁了。一时找不到钥匙,只好把门槛拿开,卧倒钻了进去,像一条泥鳅。
爹娘下地干活,还没有回来。我东找找,西看看,没好吃的。踌躇之际,突然发现油罐子,灵机一动,煎饼蘸油,肯定很香,也好吃。打开油盖,哇塞,香气扑鼻,油色发红,真好!不断的吧唧嘴。我使劲舀了俩大勺(当时真舍得),置于碗里,倒入开水,把煎饼浸入水中,就着大葱,吃点咸菜。好吃,真香!吃完摸一下嘴,打一个隔,又钻出屋门,放好门槛,锁大门,扬长而去。
“老师,我想去厕所。”刚上课,我就举手。那是个小,也瘦,在第一排。我飞奔而去。谁知,刚回来,又想去厕所,实在忍不住,又举手,老师一脸茫然。好不容易上完第一节课,我就蹲在厕所里,不想出来,肚子早已瘪了,还想拉,但拉不出来,十分难受,感觉五脏六腑都疼,肛门特别难受。老师让回家看病,回去的路上,还拉了一裤子,特别丢人。
后来母亲告之,那是豆油,生的,没有熬熟,吃了容易拉肚子。即使是熟的,也不能吃这么多,肠胃承受不了。
以后二十愈年,一滴豆油不沾。闻到豆油气味,就反胃,就想吐。
现在母亲还给女儿说,你爸小时候特别馋,竟喝生豆油,拉了还几天,吃药,打吊瓶,瘦得皮包骨头……这个梗,让女儿常提起。
时过境迁,想想当时嘴馋的样子,至少像梁秋实所说的,那是胃口好。现在忆起,实在开怀一笑。
其九,一天放学,我和猪蛋一起,孤立了狗剩。因为狗剩居然得了一个奖状。狗剩和猪蛋,是我的俩兵,我是司令。猪蛋也是气呼呼的,恨老师不公平。我和猪蛋,一人踢一个小石子,边踢边走,撅着嘴,瞪着眼,就是不搭理狗剩。狗剩得了奖状,低着头,默默无语,跟在屁股后,好像犯了什么大错似的。猪蛋说,吃完晚饭,找我玩。我痛快的答应了。狗剩欲言又止,十分委屈。
多年过去,当时的那颗童心,既充满了妒忌和羡慕,更是充满了自卑。一旦想起,就开怀一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