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王阳明先贤的学说特别感兴趣,致良知,知行合一。在想,怎么样才能知行合一,什么是良知,良知是只善念吗?
我相信人生是有前世的,这也是为什么诵读经典,能够开人智慧,也许我们前世读过这些经典,现在再读,就是一个重新忆起的过程,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原理吧。
古往今外,我想这个良知,就是所谓的上帝,道,良知,无,真主,都是同一个意思吧,而在具体的实践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何知行合一,合道,超脱彼岸,具体的实践方法都不同,儒家推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庸之道。道家推崇反者,道之动,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佛家讲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些对于我这个凡夫俗子来讲,都有点莫测高深,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简单而有效,又适合我这个懒人,能够坚持的方法。
今天在读过心学相关理论后,又翻了翻自然法则,感觉简直是异曲同工之妙。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其实都在一个心字上下功夫。我一直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说,都要雅俗共赏,读书人能够明白,市井小民也能理解。市井小民,像我一样,我们的道很简单而又不简单,开开心心的过一生,愿望能够成真。怎么样才能做到,其实很容易,又不容易。
人和动物都有情绪,但我想区别的地方在于,我们还有心灵去感受这个情绪,进而让情绪成为我们的指南针。而动物却是被情绪所控。
现在才明白情绪,就是我们求道上的指南针,而情绪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的感觉和愿望的不合拍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常常观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永远处于感觉上是对的状态(所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同样的处境,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信念上的不同,聚焦点的不同,造成不一样的感觉,凡事都有俩面,
得到所要有俩面:1,可以享用的便利与喜悦,2,得而复失的可能性和痛苦。
尚未到手也有俩面:1,憧憬想象的喜悦,2,何时到来的焦虑。
要想快乐生活,就要合理利用情绪的罗盘作用。然怪佛家讲,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这一情字,固然是指人的欲望,同时也是说明欲望之下产生的情绪,明心见性路上不可或缺的,关键看你怎么对它。
情绪是否健康,情绪是否强烈,是知能否变成行,或者也是自然法则说,心想是否事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