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佛结缘
塔尔寺是我们此次西北之行的第一站,也是此次行程中我唯一从未听说过的地方,让我感到陌生又充满好奇。汽车从兰州出发近4个小时后,在山洼间一处平地停下,下车后再往前步行约1公里,便来到塔尔寺游客接待中心。接待中心是很简单的二层藏式建筑,一层前廊下设有长凳。高原上的太阳近的像是悬在头顶,不断考晒着每一个它可见到的人。等待取票的档儿,游客们都挤在长廊下躲避太阳,不论男女都头裹丝巾、戴上墨镜,我此时才后悔没有带任何防晒装备。炽热的阳光下,眼前一色的高原红,让我相信自己真的走进了青藏高原,走进了藏区,走进了藏传佛教的圣地。
兜转佛院
塔尔寺,顾名思义先有塔后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本名罗桑扎巴,1357-1419年)的诞生地。相传,宗喀巴大师诞生的时候,从他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都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宗喀巴从小聪慧,3岁时进夏琼寺受近事戒,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入藏学法,此去再也没有回到故乡。宗喀巴离家入藏学法六年后,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她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儿子自己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一心向佛决意不返,使用鼻血绘成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次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其母在信徒们的支持下修建莲聚塔(藏语名为衮本贤巴林),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200年后,万历五年(1577年)在此塔旁修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塔尔寺才始成寺院。
站在游客中心走廊前向远处望去,塔尔寺依山傍塬、参差错落,层层叠叠坐落在两侧山峦中,一直从山脚向山上蔓延,仿佛朝圣的人一直向天堂匍匐。寺院山门为三门三楼,是汉藏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下层是方方正正的藏式平房,上面是歇山飞檐斗拱的汉式屋顶,金色宝瓶、绿色琉璃瓦、彩绘斗拱,赭色鞭麻墙、高原红墙面,色彩艳丽,大气雄浑。石砌的底座两边有转廊台阶上去,转廊中间嵌有一块塔尔寺九十年代维修碑记,详细介绍了寺内主要建筑、文物的建造及维修情况和规模,可知寺内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浑然一体。
从山门向上望去,殿宇建筑与山门相似,涵盖了汉宫殿与藏平顶的风格。精美宏大的歇山顶与藏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风格融为一体、完美和谐。高低错落的殿宇中,一座金瓦顶大殿矗立在寺院正中,熠熠闪光、灿烂辉煌,那便是塔尔寺的中心建筑——大金瓦殿,也是莲聚塔所在的地方。山门右侧寺前广场上八座白塔一字排开,名“八宝如意塔”,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拉科部落头人桑杰龙珠出资兴建,是为纪念释迦摩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螺纹塔刹、白面塔身、青砖底座,腰部饰有经文,四面浮雕佛祖功德故事,每个塔身南面有一佛龛,里面藏有梵文。塔前有人躬身敬拜、有人拍照留念、有人倾心细观,白塔早已然成为塔尔寺最独特的象征。
跟随着导游,我们走过了大经堂、小金瓦殿、大金瓦殿、祈寿殿、释迦牟尼殿、弥勒殿、九间殿、印经院等寺内主要建筑,倾听塔尔寺的历史故事,欣赏寺内的艺术瑰宝,但我更喜欢兜兜转转在殿宇之间的佛门小巷,在古老的建筑间感受历史,在沧桑的木雕里感受岁月,在暗沉的大殿里感受敬畏,在庄严的佛像前感受虔诚,在磕长头前感受信仰,在清澈的蓝天下感受心灵沉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