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完《我们仨》这本书,这本书是6月24日当当网买的,7月的时候阅读第一部与第二部,里面总是在说梦,有点看不懂加上有点害怕的感觉,于是这本书搁在书桌一角,这几天想起又拾起了接着阅读,幸好,重新拾起了这本书,否则里面的精华部份就失之交臂了,第三部杨绛回忆她们仨在一起的时光,语言朴实,感情流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杨绛经常做梦,梦中锺书与她若即若离,她梦中寻找锺书的步伐,我想这可能是人步入老年爱作梦的一个情形吧。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这部是写锺书与瑗瑗生病住院,杨绛奔走与他们中间,故事是用写“梦”来描述瑗瑗在医院的境况,爱女与爱侣相继前后离去,他们失散了。杨绛是以何等悲伤的心情写下这句“不过是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难熬漫长的日子就如一场万里梦一般。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书中附有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还有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很温馨,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两人相濡以沫,浓浓柔情,款款深情。
杨老说他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只能把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再聚聚。很感动很朴素的话语,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追忆她们仨......
1935年杨绛与锺书婚后一起共赴英国牛津求学,他们找房、学做饭菜,外出“探险”(散步挑不认识的地方走),一幕幕生活艰辛及趣事,犹如我们平常生活一样,读着细细有味。1937年钱瑗出世,这个小女儿对着文字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从小杨绛与锺书看书,瑗瑗就在一旁安静的画书玩,这是我们都很认可的事实,要想小孩爱阅读,从小就要有一个阅读的环境。
书中有段锺书与瑗瑗的经典对话,他们俩有两年没见,瑗大概是4、5岁的样子,突然看见她的爸爸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的床边,很不放心,对着她爸爸发话:“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走她爸爸。锺书很窝囊的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小孩的思维有时真让人诧异,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看到这里我想到玺玺也是只有5岁多的时候,那时我与她爸平时吵架次数居多,有次吃晚饭时他爸带了份龙虾给我吃,当我正津津有味的吃着,突然听见玺说:“你看爸爸还是对你挺好的”,我抬头瞧着她那甜蜜的小脸蛋,膛目结舌不知怎么回答,小女孩平时挺管事。
锺书为了工作要与她们分开住一段时间,他嘱咐正在读初中的阿瑗好好照顾妈妈,而不是嘱咐妈妈照顾好读书的小孩,并且阿瑗很负责的答应了。这点让我很受启发,平时我们总以小孩为中心,让小孩总处于保护伞下,小孩不具担当意识,不自信,这简短的两句话让人感觉,钱老深爱伴侣并尊重相信孩子。
文章中写到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他们仨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这是他们仨的乐趣,锺书安闲地校订他的《管锥编》,杨老也在翻译《堂.吉诃德》,很简单很现实的一段文字,我看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快乐温馨的生活......
最后他们有家了,三里河寓所不但宽适,环境也优美,他们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的读书工作,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阿媛回家后,大家会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杨老独自一人怀念仨......
书后附有阿瑗开启的《我们仨》的初稿及部份目录,还有阿媛与爸爸锺书的信件,病床上相互嘘寒问暖,阿瑗病世前不久特写信教妈妈做简易饭食,多么温馨的一家人,让人感动不已......
2016年5月25日,杨老去世,愿他们仨在天堂继续相聚,继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