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亲爱的森寅:
见字如面。
最近在看《奇葩说》,基本追平。
书的话,本周在读《跃迁》。
突然发现书配着剧看,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奇葩说》有一期的论点是,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看的时候我从开始到最后都是站正方立场的,因为说的是知识共享,我对知识理解的是资讯。
如果所有人的大脑都知识共享了,相当于所有人的脑子里都有一座资讯库,就相当于是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
辩论很有意思,不管你心里有直觉立场是什么,但你一但选择了正反方,你就得为你的立场辩下去,对于选手来说,这是为了辩论而辩论。
看他们为了赢在台上眉飞色舞,讲段子,讲冷笑话,调动现场气氛,博得观众好感,好几次选手讲的都偏离辩题,但最后却峰回路转。
观众成了他们手中博奕的筹码,在一轮又一轮的交锋中,我们一面这边倒一面那边倒,是什么决定了你手中红蓝键?
大多数人都是感性大于理性,看到后来,我感觉奇葩说的整体风格变了,给我的感觉是本来端上来的应该是一道好菜,但观众却吃到了家常菜。
选手们好像也get到了现场观众的点,我看这几期总结下来,就是感性大于理性,纯粹的辩论观点反而抵不过真情实感。
这一季的风格偏的太过厉害。输赢很重要,但是人生又何止这个舞台上的这一场输赢,玩的尽兴就好。选手们那么聪明,一定明白我这个路人都明白的道理。所以站在个人立场,我觉得如果奇葩说下一季还是这种风格,那么相较于之前,真的逊色了。
也许这档节目本质就是一个娱乐节目,而我对它要求太高。
跑题了跑题了,本来我想说的应该是这个辩题跟我看的这本书的关联,下面言归正传哈。
很庆幸在看这期节目的同时在读《跃迁》,两者结合来思考,它解决了我心里的一部分困惑。
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我们把这个论题改一下,如果全人类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式的知识共享,你该怎么学习和进步?
看,不管支持与否,新时代已经来临。
它不问每个人的意愿,却裹挟着每个人前行。
书籍那么多,专业那么多,知识点那么多,每天那么认真,你记下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
我发现我虽然断断续续读过不少书,但还是读过就忘记了,真没记住。有些不甘心,所以我用了个笨方法,写读书笔记。可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之前写的读书笔记,还是忘记了那本书里讲了什么。
我还是记不得作者的名字,书里作者的论点,甚至内容简介有的我也不一定能说出来。
我有在输入,也在输出,但为什么还是忘记了?
有一段时间,有一种很深的无力感。就像你经常说,老是不记事,感觉自己活得不深刻。
直到看了这本书,它在某些理论上,解决了我某部分的迷惑。
所以,奇葩星球的新技术,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实现了让全人类知识共享。只是这个知识是共享在互联网上的,它需要你自己支搜索,选择,接纳,质疑,总结和创新。
这个知识不是共享在我们的大脑里,而是共享在互联网上。也许有一天会共享在我们的大脑里,但是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我想我们也许都会默许这件事的发生。
呃,再聊一些家常的事儿吧。
上周双休,我买了些菜,带着女儿,回了父母家,想亲手做饭给父亲吃。
我们家一儿一女,但都跟父亲沟通的也不多,奇葩说里有一期蔡康永说过一个自己与父亲相处的事例,他说跟父亲没有共同语言,即使待在一起也是父亲做别的事,他看书。他说这样的互动没有沟通,没有意义。
我的理解可不是这样, 怎么会没有意义呢?陪伴不一定要有话题,不一定要有声音,两个人相处热闹固然好,但是各自沉默不代表没有感情。
因为工作的关系,加上姐姐在上补习班,所以我其实并不是每周都能回父母家一趟的,所以我跟父亲的相处时间其实是很少的。
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圈子,生活圈子,家庭圈子,嫁出去的女儿即使心里再挂念,也要先基于现实。
上周我回去了,虽然跟父亲还是没有说几句话,但是至少他看见我和姐姐了,我也看见他了,这种存在感,于我而言重于一切。
我不知道我们彼此还能这样存在于对方的生命多久,但至少我希望我们一直在彼此的生命里这么有存在感。
呼吸同一个世界的空气,看不同的风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看同样的阳光,温暖也好痛苦也好,我们都看的到彼此,即使沟通不多,声音很少,但是很有力量,让人安心。
以上。
你亲爱的二姐 乐思源
2018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