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微博,看到一段李连杰的采访,是十年前的上鲁豫有约节目的片段。
鲁豫问:为什么是11年前开始思考这个(指做壹基金慈善事业)。
李连杰谈起这源于他对生命的思考。
人类从一出生没有办法表达的时候,就学会了用哭表达,这就是“情”。
然后你开始上学,人人都和你说:要努力学习考第一名啊。你发现考第一名可以让别人喜欢你,然后学会了追求“名”。
再长大你发现光有名也不行,你还得有利,你努力工作赚钱,发现得利最快的还是有权的人,于是学会了“权”。
可是就算一切顺利,名利权都有了,然后呢?
快乐,幸福,死亡,生命的意义...那些生命的基本命题,从来不会因为“名利权的多寡”而放过谁。
节目中李连杰说的:我没有办法学到这个。
这个指的应该是在“名利权情”之外的一种教育,而这种教育能帮助一个人“在人间百态中化解痛苦,找到快乐”。
这种能力有多么重要?
备受关注的江歌案中的施害者陈世峰,有报道:在老师心中,他是生活艰苦,聪明上进的学生;在好友眼里,他是成绩优秀,内心压抑的人。
他曾经的好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陈世峰几乎没向家里要过钱,自尊心很强,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
但“有很多次,他会突然朝着电话那头的人莫名大喊大叫”,半夜经常性的嘶吼令好友觉得他的生活很压抑。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压抑”背后的真实原因,但这样的表现显然暴露了陈世峰在面对痛苦时的矛盾无措,他先是选择了沉默、放在心里,却又无法化解。
当内心的“痛苦”累积到超出自己的负荷,于是经常在半夜爆发性的“大喊大叫”,甚至最终恶化成暴行。
如果一个人没有办法面对“痛苦”,对他的心理将造成极大的伤害,无论多么“优秀”,都将令父母痛心。
对于父母来说,如何帮助孩子从小“学到这个”,掌握快乐的秘密?
1
承认自己的平凡
接受孩子的平凡
很多父母都发过这样的愿:孩子,我不用你成名成家,只希望你平安健康快乐。
然而真相是我们并不“甘心”于此。
我们会因为孩子一道简单的题目做错而发火,会因为孩子不肯去上培训班而懊恼,会因为没给孩子买上学区房心生愧疚。
我们口口声声说“希望你快乐”,却在面对孩子的成绩、未来的竞争、人生、前途时惶恐焦虑拼力周全,哪里还只是要求“开心就好”。
我们太过追求“优秀”,却忘了“平凡”的可贵,忘了人生中那些快乐的时刻是最珍贵的体验,忘了所谓“凤毛麟角”意味着只能是少数。
我们拿着“成龙成凤”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却忘了我们要去的地方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美好,就算成为“人上人”也将面对“痛苦”。
我们看到太多“优秀”的人,却过得不快乐。
承认平凡,接受平凡,这是我们终生的功课,越早学会越好,毕竟这世上98%的孩子注定“平凡”。
2
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快乐
更要学会接受“痛苦”
我们太过于强调快乐,却忘了所有的不快乐恰恰源于我们对快乐的执念。
什么是快乐的?
学习好是快乐的,学习不好是痛苦的,富有是快乐的,贫穷是痛苦的,升职加薪是快乐的,原地不动是痛苦的。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那么有第一名,就有最后一名,有升职的,就有没被提拔的,如果快乐是前者,后者就注定痛苦。
事件本身有好有坏,但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
就算你学习成绩不好,你依然优秀,就算你没有进入世界500强,你依然优秀,就算你资质平平,你依然可以快乐。
我们必须承认:坏事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也要相信:情绪可以由我们自己把握。
快乐不是追求得到的,而是一种自我疗愈自我修炼的习惯。
3
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懂得欣赏自己
真正自信的人不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好,而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的宝宝真是天才,太棒了!”
不,虽然你眼睛小,长得又黑,画画也没有隔壁家的甜甜厉害,可是真是个可爱有礼貌的孩子,妈妈很爱你。
我从不“毫无底线”地夸女儿,却总是毫无底线地肉麻——你不是最好的,但是妈妈很爱你。就像妈妈也不是最好的,你却选择了我做你的妈妈。
从小让你看清自己的不完美,并且认识到这并不影响自己得到妈妈的爱,不需要改变自己去取悦和获取更多,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的爱。
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全能自恋”,出生的婴儿往往拥有这种“全能自恋”:
只要我一哭就有的吃有的抱抱,看,世界是因我而动的呢。但是成人如果还不能破除这种自恋是十分危险的,注定频频受挫。
武志红说: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如何破除自恋。讲的其实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以及这个世界的不完美。
4
让孩子学会理解这个世界的丰富
欣赏自己不同的那部分
培养流动的、变化的思维
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女孩子不能疯疯癫癫?学霸就是优秀?所有固化的观念都不值得被记住,体验远比记住一个“真理”更重要。
曾经有位读者给我写信,她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原因是:
她的室友长得很漂亮,随便穿什么都好看,身材又好,怎么吃都不胖,最过分的是学习也好,随便学学就能考高分。
而自己长得不好看,喝凉水都长胖,看书时间比别人多考试照样中等偏下。“太不公平”了!
我给她写了长长的回信,我告诉她: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人有高矮胖瘦,有天赋异禀,也有资质平平。世界造出这些原本是无意“高下”的,只是人们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分成了好的坏的。
虽然我胖学习也不好,可是我的朋友很瘦很美啊,我的身体素质好啊,我胃口好啊。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和自己不同的那部分,和学会欣赏自己不被认可的那部分同样重要。
最重要的是,生命是有长度的,时间是流动的,你看到的此刻不代表永恒。
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我们都熟悉,现实中这样的版本也上演了无数个,学识、涵养、见闻、气质甚至身材,这些都可以在流动的生命中去积累去改变。
如果人生是一场比赛,为什么不给自己多点时间呢。
5
延迟享乐
小心使用孩子的快乐阈值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话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但是在日常里可以教会她一点:
不是你想要怎样就能怎样,有些事就是不能如愿的。你得学会接受不被满足,你得学会在某些时候“放弃”快乐。
孩子想要这要那,父母怎么办?买!
孩子收到礼物的那刻当然是高兴的,但是随着欲望被满足得越来越多,被满足的愉悦感也会越来越少,需要更高的刺激点才能调动他的满足感。
这个引起一个人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就叫阈值,也叫临界值。一个人快乐阈值越高,就越难快乐。
这就是上述节目中李连杰提到的几百块和几亿元的区别:只是量级区别。
而阈值也无法无限升高,一旦到了一个高峰值,就面临“瓶颈”。
马爸爸曾在一次节目中说过:一个人一天赚几十万几百万是很开心的,一个人一天赚几十亿,很痛苦。
并非矫情。
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记得不要立刻、全部满足,比如可以约定一个期限:我先给圣诞老人打个电话准备下,等圣诞节到了让他送给你吧。
或者约定一个事情,孩子做到了才奖励:你如果每天好好吃饭按时睡觉,我就给你一朵小红花,攒够十个我就给你买。
为了快乐的“可持续性发展”,父母最好不要有求必应。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