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父母在,老家是家。
父母亡,老家是根。
“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天之涯、海之角,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家——老家的山,老家的水,老家的四合院,老家的竹篱笆,老家的酒,老家的歌,老家的乡音,老家的亲情……”。
袁行霈先生的这段话,特别能引起共鸣。
18岁离开乡下老家,走出农门,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在外追梦打拼了一辈子了,但思乡念乡的情节却怎么也割舍不了。
父母在世时,老家是家。
那时,不管工作多么忙,路途多么遥远,交通多么不方便,每年春节都会赶回家与父母团聚,因为那才是家,那才是情感的归宿。
父母不在了,老家是根。
每年的清明,也不管工作多么忙,路途多么遥远,路上是多么的堵车,总会来去匆匆,赶回老家祭扫,因为那里是根,那里是思念的寄托。
人到老年了,心里总在想、总在问:老家,那承载着儿时美好记忆、背负着梦想出发的地方,还能回去吗?在余生,还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吗?
心里思乡念乡的结,魂牵梦绕......那里的山,那里的水,还有那忘不了味道......
002
老家在大山之中。
那里的山,层峦叠翠、谷幽峰险,山水纵横、石林交错,树藤盘缠,实为天作之胜,令人叹为观止,古往今来都被誉为"天然佳境"。
那里的山,远近闻名的是舜皇山。
舜皇山被誉为"湘南第一峰",其主峰海拔为1882.4米。相传,舜帝南巡路过此地,被这里的奇山丽水所吸引,在此居住并病故于此,后人为了纪念他,取名舜皇山。这也是我中华大地唯一的以帝皇之名命名的山。
"徐福何处觅仙境,此处正是蓬莱山"!
现在,舜皇山已经成为旅游胜地。据介绍:
风景区内有飞珠溅玉、气势恢宏的瀑布;有古木参天、树藤难辨、野趣横生的原生次森林;有第一高峰"舜峰绝顶";有亚洲最长最高的"城墙石";有舜皇栖身之地的天宁寺遗址;有寇冷、解绪等历史名人题诗碑刻;有南朝礼部尚书邓三凤陵墓;有清朝著名建筑广利桥;还有为纪念陆定一1934年11月带领红军小分队经过此地,写下名篇《老山界》而建造的"陆公亭"。
003
老家在湘江之源。
湘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湘江源头有4种说法:
一是传统的正源,位于广西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二是南源,位于广西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指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的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湘江源头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的白石河,流经湖南省永州市后称为湘江。
美丽湘江源,我的家乡。
“那里的水清兮,可以润吾土”。
湘江源头的湘桂大地,崇山峻岭,松柏森森,流水幽碧,牧歌田园,让人流连难返。
她从远古尧舜的沧海桑田中蜿蜒流淌而出,浸润着娥皇女英多情的泪,涤荡着仁人志士博大的魂。
她从近代百年的峥嵘岁月中奔腾翻涌而来,挟裹着湘桂儿女的血性铁骨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承载着百年复兴的中国梦。
湘江,那是一条英雄之江、人文之江。
004
那里的山是英雄的山,那里的水是英雄的水。
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它!
“3年不饮湘江水,10年不食湘江鱼”,那染红湘江水的,也是红军战士们的鲜血!
据《红军长征史》记载,1934年,为了突破国民党防线,向西南地区进发,红军与追击的国民党军队在湘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红军第一、第二野战纵队8.6万人撤离江西瑞金苏区,连续冲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934年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红军先头部队到达湘江后顺利地控制了渡口,但因队伍携带的辎重过多,行动缓慢,大部队还未过江,就遭受了赶来的敌军的夹击。“中央军”以及湘桂粤军阀集中30万人,在湘江之东布下“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面对生死存亡,红军战士义无反顾浴血奋战七昼夜,以惨痛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
湘江战役是红军命运的转折点,在红军的历史上,再没有一场战役像湘江战役这样激烈,打仗前的8.6万红军队伍,经此一役后只剩3万人。这就是为何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3年不饮湘江水,10年不食湘江鱼”,那染红湘江水的,都是红军战士们的鲜血!
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红军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去铭记、去赞扬的长征精神!
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湘江儿女也不会忘记你们,那些用鲜血染红了漫山遍野杜鹃花、染红了湘江水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005
老家的山,老家的水,让我们魂牵梦绕!
忘不了的,还有那家乡的味道。
那家乡的味道,不仅在舌尖上,更是在记忆深处。
家乡那舌尖上的味道,最为有名的是“东安鸡”和“永州血鸭”。
永州名吃——东安鸡
东安鸡是一道湖南传统名菜,因产于湖南东安而得名。
据有关资料介绍,东安鸡经历了三个朝代的演变:
西晋时叫“陈醋鸡”
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于应水之滨设立县治,叫应阳县。时任县令为县衙挂匾,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召集各乡户老前来祝贺,请当地名厨操刀把勺,大摆宴席。按照当时的风俗,正规的酒席到了第五道菜就是鸡肉,叫“鸡开口”。那一次的“鸡开口”吃起来有点酸,这一酸,酸开了食客的胃口。散席以后,县令把厨师叫去,问他怎么想到在鸡肉里放醋调味?厨师忙跪在地上说,:“大人恕罪!我不是故意的,当时很急,错把陈醋当料酒放了,无奈中为了除醋味,我立即加了一些花椒、生姜。下不为例,请县令大人恕罪!”县令笑起来,高兴地说:“恕什么罪呀!起来起来!大家都说这放了醋的鸡真好吃!我叫你来是要嘉奖你!”谁知一时巧合,竟创造了一道名菜。从此,“陈醋鸡”的做法就在民间传开了。
清末时叫“官保鸡”
清朝末年,湘军将领席宝田因镇压太平天国和贵州苗族起义有功,清廷诰封席宝田为光禄大夫,授予“太子少保”称号,深受朝廷器重。席宝田晚年称病归里,住在东安县伍家桥。一次,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到席宝田家做客,酒席中上了这道“陈醋鸡”,家厨为了增加鲜味,特在“陈醋鸡”里加了些陈年乳豆腐计,这样做出来的“陈醋鸡”不但酸辣可口,而且香脆有余。曾国藩等人吃了,赞不绝口,左宗棠问及菜名时,席宝田本想说“陈醋鸡”,可又想到这名字太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曾国藩插嘴说:“这是席官保家的特产,就叫‘官保鸡’吧!”左宗棠、刘坤一附和说:“对!名将家里出名菜,官保鸡,好名字!”从此,这道菜就传到了宫廷。
民国时叫“东安鸡”
1926年第一期北伐,中国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任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北伐胜利以后,唐生智定居南京。为了庆贺北伐胜利,他在南京设宴招待他的部下和同僚,酒席间出了一道“官保鸡”。他的私人厨师是伍家桥人,在厨艺上更加讲究。首先选用的鸡必需是没有生过蛋的雌鸡,重量不超过一斤半;制作时火功恰到好处,保持鸡骨头里的血呈鲜红色;在刀法上,一只鸡除了内脏,一共切成十六块,摆在盘子里,正好是一只完整的鸡。部下和同僚吃过之后,都说,这道菜造型美观,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腻,食多不厌,香气四溢,营养丰富,香、甜、酸、辣、嫩、脆六味俱全。问这菜叫什么名,唐生智正要开口,在旁的顾伯叙提醒说:“家乡风味家乡菜。”唐生智马上说:“这是我们东安的特殊菜,叫‘东安鸡’。”唐生智外交广,待客常以“东安鸡”做压席菜。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毛泽东设国宴款待尼克松,就有东安鸡这道菜。此后,东安鸡这道菜很快传入南洋、北美等地。
也正是从此以后,东安鸡被列为国宴菜肴,为八大湘菜之首。
永州名吃——永州血鸭
永州血鸭是永州的另一道特色名菜。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此菜,其具有美味、开胃凉血的特点,深受当地人所喜爱。
永州血鸭有东安、江永、道县、新田、宁远等多个传说版本。
相传最多的,是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太平军首领洪秀全率众将士攻打永州城,特命厨师长在天黑前把饭菜做好,好让众将士们吃饱喝足后英勇杀敌。
厨师长在做饭菜时,由于时间紧迫,鸭毛比较难拔,鸭毛没有拔干净就下锅了,菜像很不好看,这样肯定会影响大家的胃口,弄不好误了军机大事有砍头的危险,厨师长为了保小命,急中生智,就把杀鸭时的鸭血全倒进了锅里一起炒。到了开饭时间,结果太平军将士们天黑也看不清是不是鸭毛没有拔干净,个个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自然在拂晓的大战中就大获全胜了。
在庆功宴时,有人问厨师长昨晚鸭子是怎么做的,老厨子结结巴巴回答说,把鸭血也放了进去。于是“永州血鸭”便由此而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并经过历代永州厨师的潜心钻研、精心烹制,“永州血鸭”以其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于世。
那味道,想想就要流口水了......
006
中华文明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她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联结在一起。
正如袁行霈先生指出的:“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阴历年红纸黑字的春联;那个成双的“囍”字,那个倒贴的“福”字;那前额突起的老寿星;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那戏台上的脸谱,红脸的关公和黑脸的包公……所有这一切都唤起游子们浓郁的乡愁,魂牵梦绕的中华情”!
我愿再次默念一遍: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天之涯、海之角,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家———老家的山,老家的水,老家的四合院,老家的竹篱笆,老家的酒,老家的歌,老家的乡音,老家的亲情……
老家是家,她有我们美好的童年,是我们安全的港湾......
老家是根,她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我们乡愁、我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