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然而大家都知道,时间是不能被管理的,真正需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更确切的说,这是一本关于在碎片化的时代,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如何培养习惯的书。
先来说说这本书的三个特点:
第一,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
它有一个“花里胡哨”的封面,光是正副标题就有三种颜色,周围更是画满了五颜六色的图。翻开书本,发现所有的小标题都用了彩色的可爱字体,每隔两三页就会有一张和内容相关的手绘图或者报事贴形状的图文。有了这些色彩和图片,整本书都变得活泼起来,很符合碎片化时代的读书习惯,让人读起来绝对不会睡着。
第二, 这是一本幽默的书。
我相信作者纪元一定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才能把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写得如此轻松幽默,字里行间充满风趣,好几处都让我忍俊不禁。随便摘录一段感受一下。
书里有一处说到哈佛有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于是作者写道:
我的天,这么看来,30多年来8点到10点我就没干过什么正经事呀,怪不得人家上哈佛,我在家修佛呢。这个励志段子还真励了我的志,我真的看见成功在向我招手,好像是在说“再见”。
在书中作者还用略带嘲讽的语气,对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理论表示了反对,让人看了有种很爽的感觉。
比如:“只有超人和傻蛋才用严格的日程表”“时间表只会逼死你”。
比如作者认为按照任务优先级做事是反人性的。
再比如“坚持21天养成一个习惯纯属扯淡”……
第三,这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书。
和一些说理论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没有生涩的词汇,没有复杂的概念,而是教给我们一些易于操作的方法,可以说是“干货”满满。
其实关于时间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多,但为什么我们看了很多书,却依然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呢?就像作者在书的最后所说的:“书中的这些信息并不能给你带来实际的价值,唯有按照其中的方法行动,才能助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那么,这本书到底写了哪些干货呢?
全书按照初级技能、进阶技能和高级技能分为三章。
初级技能,说的是首先要整理自己的时间。
进阶技能,为自己建立良性的碎片处理系统。
高级技能,要把新的技能变成自己的习惯。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带来很多全新的观点,并且在每一部分,都有具体可行的方法和建议。归纳一下我觉得最有用的四点:
1. 三张清单
列清单是个很好的整理思路的方法,作者提出了三张清单,来帮助我们理清自己时间,系统化地处理事务。这三张清单分别是“时间段清单”,“碎片清单”和“每日任务清单”。
时间段清单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比喻: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就像一块块拼图,组成完整的一天。在玩拼图时,我们都会先把每片拼图翻过来看清楚,而对于每天要做的事情,其实也是一样。当我们对一天中的每块碎片都心中有数时,效率和掌控感也就来了。
那怎么才能对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呢?
用时间段清单。
首先,列出日常要做的事务。一定要写下来,因为写下来才清晰,写下来也能让人避免焦虑。
然后,将一天划分成时间段,把各项事务安排到合适的时间段。这就是时间段清单。
在安排事务时需要考虑六大因素,即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身心状态。合适的时间段做合适的事,划出时间段也就是划出界限,专时专用。
有了时间段清单,我们还要不断地优化它。为每个时间段的事务列出步骤是一个提高效率的方法。有效地利用早上和晚上,可以让我们多出很多的时间。
碎片清单 & 每日任务清单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时间是碎片化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我们的想法也是碎片化的……因此,我们需要一张碎片清单。
用简短的语句,随时随地,记录下有价值的信息、要做的事、有用的想法,这就是碎片清单。碎片清单帮我们把有用的碎片收集起来,然后找更合适的时间处理它们。这样既能避免在杂乱的信息中迷茫焦虑,又能时时抓住自己的灵感。
怎样处理碎片清单?
清单中的事务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需要再做或者可以马上做的,它们可以立即被删除或者完成。另一类是需要排期做、找人做或思考怎么做的,就要列入每日任务清单。
列出每日任务清单,其实就是在制定计划。
2. 制定计划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计划中要包含有效的思考,思考任务执行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要计划过程,而不是计划结果。
比如我计划写《哪有没时间这回事》的读书笔记,如果我只是在清单上写下这句话,那我的计划是无效的。有效的计划应该包含对如何写这篇文章的思考,列出大纲,画出思维导图等。否则当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文章时,很可能大脑一片空白,过了两个小时依然没有写出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列了很多计划却总是完不成。计划背五千个英语单词?计划锻炼身体?这些所谓的计划其实只是一个期望的结果,完全没有对执行过程的思考,这样的计划是无效的。
计划写作,要有思路大纲,计划开会,要有会议提要,计划某个任务,要有任务步骤,这样才是有效的计划。
有了有效的计划,接着就是执行计划。在碎片化的时代,执行计划总会遇到来自外部或自己内在的各种阻力,因此我们需要碎片化专注。
消除外部环境的刺激,学会用纸笔思考,善于切换状态,还有,学会应对自己的思维阻力。
走神了怎么办?
我们需要有一个内在的监督着,及时发现自己走神了,这时候为了不继续肆无忌惮地走神下去,我们需要“放空”一下,做一些不需要思考的事,比如喝一杯水,然后让监督者将我们拉回来,重新聚焦思考。
3. 早起&晚间
说完了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让我们再回到最初的时间段清单。当我们划分时间段时,一定不会忽略早上和晚上这两个时间段,利用好这两个时间段,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在书里作者也用专门的篇幅写了早起和晚间。
如何早起?
作者纪元每天4点起床,还是“早起的鸟儿”社群创始人,在他看来,早起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靠谱的起床时间。
(2)设置2个闹钟,一个闹钟放在床头,用轻柔的音乐将自己唤醒,另一个放在远离床的地方,设置很响的铃声,目的是提醒自己,为了不吵到家人,必须在闹钟响起之前起床去把它关掉。
(3)为清醒做准备。刚起床时头脑不清醒,所以要做一些让自己清醒起来的事,比如喝水,洗脸,只要清醒了,就可以避免自己再回到床上。
(4)安排好早起后的事情。好不容易早起了,千万不要让自己早起后无所事事,要提前安排好早上要做的事,好好利用这段黄金时间。早晨最不容易被打扰,可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还可以错峰去上班,提早完成工作,为自己节省更多的时间。
晚上做什么?
至于晚间,作者认为这应该是放松与专注的时间。晚上不要加班,如果要加班就放在早上加,特别是不要精神加班。晚上不用再追求效率,但也不能放纵,最好是用来陪伴家人,然后再准备好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4. 培养习惯
关于坚持和培养习惯的观点和方法有很多种,哪个方法有效恐怕是因人而异。但是在开始培养习惯之前,有一件最重要的事。
那就是,首先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分为四个阶段:无知状态,探索尝试期,行为固化期,习惯稳定。
在最初的探索尝试期,我们要做的不是傻傻地坚持某个行为,而是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坚持,是因为我们坚持了错误的东西。
同时,培养习惯不是线性的重复,不是将一件事简单地重复若干天就能成功,它是在不断变化的。周围的环境会变,自己的感受会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调整。
就像做计划时要思考过程一样,在培养习惯时,如果只谈结果不谈具体行为也就等于空谈。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认为“坚持21天养成习惯”这样的说法不靠谱。
“谈坚持,坚持的不是结果,而是正确的过程”。
培养习惯,
我们需要学会情绪管理;
要向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请教;
要避开诱惑,屏蔽刺激,减少干扰;
要为想培养的思维习惯找到具体的语言并坚持使用;
要控制好时间、地点、物品、环境、身心状态,以及他人的影响;
……
另外,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很喜欢,那就是:不纠结,自然最好。
不要用严苛的时间表逼死自己,不要纠结于优先级或是重要与紧急,计划也好执行也好,要凭借的不是道理原则,而是自己最自然的感觉。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聚焦于可执行的过程行为,而不要聚焦于结果。
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都希望更高效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可时间总是不经意地溜走,我们也总是在感叹“没时间”。在这个充满诱惑,充满干扰的时代,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节奏,既能顺应自己的自然感觉,又能有效率地做事。
不管怎样,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好了,我要去列清单了。
对了,这本书有两个目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