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封神演义里,第三章开篇有句定场诗很是奇怪:
崇侯奉敕伐诸侯,智浅谋庸枉怨尤;白昼调兵输战策,黄昏劫寨失前筹。从来女色多亡国,自古权奸不到头;岂是纣王求妲己,应知天意属东周。
注意这个定场诗里写的是东周。按说当时建立的是西周啊,即使当时没有西周的说法,那也是周啊,再说了,当时周国在西边,那也是西伯侯啊,为什么说天意属东周呢?这个啊,其实涉及到周王都城迁移的一个事情。
根据史料的记载,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到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由耕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
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公刘具体的年代呢,现在没有更明确的证据和说法。豳是那呢,大概是现在的甘肃省宁县、正宁、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就是西安北部的山区里边。亶父呢,根据考证,他生活的年代应该是和商朝武丁时期,他迁到的周原是那呢?就是现在的宝鸡市,位于西安的西部。
周部落迁移路线图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人成为黄河领域共主的大商王朝的臣民,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
亶父传位给他的儿子季历,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
根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季历不仅与大商王朝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
此时的周国呢,是商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因为地处商地的西边,所以周国国王呢,又叫西伯侯。我们在封神演义里,叫周文王姬昌为西伯侯,就是这么来的。
周此时已是商朝属下一强大方国。虽然关系密切,殷商却总是时刻提防着这股新生力量,周国也逐渐并吞其他小国家,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但仍以周人为西伯,商朝和周人的关系可以参考周朝和楚人的关系。
季历之后不是姬昌,姬昌是季历之子,当时的社会,严格的来说,商朝是没有能力对周进行灭国的,只能是打服。季历虽死,但是商朝为了稳定,还是继续封了季历之子姬昌为西伯侯。让他继续 管理周地。
西伯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商对抗,故继续臣服于商,为商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帝辛,求得释放文王。这一段的内容,封神演义的描述和正史很象,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致的。封神演义里只不过是在细节上,有所加强。
周文王姬昌
文王后来归国,但他谋商之心还在继续。
他一方面发展农桑,增强周部落的实力,使周封国附近一些部落陆续的归附过来。
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文王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
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为了区别迁都前的的国都,当时文王迁到丰都后的周国都,便有了东周国的称呼。
国这个字呢,最初就是一个围墙的意思,就是城的意思。还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国家。所以呢,在当时把丰都称为东周,只是相当于相识一个都城变化的含义。并且,那个时侯的城和国概念是差不多的。
古人常常以都城的方位来标示国家或朝代,比如合来的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等。
所以,这个时侯东周,和后来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的东周还不是一回事。封神演义里说的“应知天意属东周”里的东周呢,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东周城。东周城也指周国,也指商西伯。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周武王姬发
周文王还没有来得及伐商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王位。
再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周武王拜姜子牙为帝师,丞相。后来伐商灭纣。建立了周王朝。
周国迁都以及伐商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