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个段子很火,是这么说的:
问: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是不是不够?
答:看在哪儿,在美国够了,在中国可能不够。
不知道你看到这段子是什么感觉,反正作为八零后的我是啼笑皆非。1500的词汇量,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够用,跑到咱们中国居然已经不够了,家长的焦虑可见一斑。
依稀想起去年跟一个瑞士的老外吃饭,席间他也在吐槽瑞士的初中高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很大,可见这并不是咱们国家独有的现象。
凡事皆有因,那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在这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呢?
这两天正好看完一本书,名叫《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它像是一份经济类的学术论文,并不评价各类教育方式的高低。而是强调育儿习俗的差异根植于父母自身成长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激励与约束能够解释大部分父母的行为,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父母会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通俗易懂,很有意思。
虽然不是育儿指南,但个人觉得咱们中国的父母尤其需要读一读这本书。
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美国西北大学、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具备从理论角度分析各种育儿现象的能力,同时他们还拥有常年跨国工作和育儿的经历,对如今父母的心态有切身的体会,其中一位甚至还当过清华大学的访问学者,对中国高考的情况非常了解。
作者在书中指出,影响父母育儿行为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教育的成功能够多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未来收入水平,二是教育的机会有多么不平等。
在低教育回报和教育机会比较公平的国家,父母往往更宽容,如受到很多人推崇的芬兰,芬兰的父母们普遍采用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而在高教育回报和教育机会很不平等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喜欢给孩子施加影响,给孩子打鸡血,比如中国和美国。
两位作者不仅做了当前世界的横向比较,还对历史做了纵向比较,严谨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他们眼中,咱们中国属于典型的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影响很大,且经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国家,再加上中国的教育系统围绕高考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进行设计,使得中国孩子未来的成功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单次考试,进而加强了教养方式选择的回报差异,因此导致中国家长有更强的激励去采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所以咱们看上去很疯狂,其实只是对环境做出的合理反映。
换言之,我们中国的父母,是理性的疯狂。快乐教育注定成不了主流,或者仅仅只能适用于存在于学龄前的孩子。一旦孩子上了小学,他们的父母成为虎爸虎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根本原因便在于此。
当然,经济学家并不擅长育儿,也无法给出有针对性的育儿建议。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如何制定政策,来改善存在的问题。于是在书末,作者呼吁政府应当重视和谨慎制定教育相关领域的政策,以免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导致的社会不平等和阶层流动停滞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