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溯源〉系列第四篇
文/沙秒
领会神意,是人本自具足就有的神通,不需要修,不需要科学验证,只在于你敢不敢承认这般心领神会。
看画如此,别的呢?
——题记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语出论语《述而篇》)。
从魏晋到现代,从王羲之到吴昌硕,2000年的文脉接续中,礼乐传承不变。今天的旅程非常轻松,喜乐,跟随导游穿越元代、宋代、唐朝、到魏晋时期,越来越适应看画的步调,第四天看画,似乎能懂气韵生动,心外无物,万法唯心造,余二皆非真的境界。
元代
高克恭:《墨竹坡石图》
图片来自于网络
老师形容这幅画:清华朗润,并强调朗润一词出自《圣教序》,特意查了一下, 《大唐三藏圣教序》原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文末附《圣教序》,强烈推荐,一定要读!)。
找到了流传《集王圣教序碑》中的这段描述,原文是: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图片来源网络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把书法入画上升到民族自觉状态,书道和画道达到了一个自觉。
《秀石疏林图》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图片来源网络
宋代
法常,《六柿图》,被老师称为中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世界名著。空寂之美,至静至动,如悬浮的一团元气,将内靠和外拓找到了一个至和的状态,微动中一默如雷,有一种若翕的力量,把内心的心律和情气调和到最佳状态,将修行人的证境升级,直指心性。
图片来源网络
梁楷, 南宋画家,宫廷画师,《太白行吟图》
图片来源网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无论在文学上、书画上都有极高造诣,对后世影响极大。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号称宋代四大书家。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一代新风,将书法如画,并将前人的艺术作品做了一次点评,文词精准,震撼,推荐必读《苏轼画论》。
他的一句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句话中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被后世不断解读,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文人画”。下图 《偃松图》
图片来源网络
唐代
魏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从魏晋到宋朝,2000年的历史中,开始理解“气韵生动”的含义,积累了更多的“文法”表达,空寂之美、至静至动、出乎自然、一画开天、一团龙气、神意清明,大而化之,自生自化,一切都在自然之中.
启示:
用心:
用心看,而不是用脑看,善用其心,能通过欣赏书画得到,对于当下的我们也算找到一种天性释放的渠道。
因材施教or广谱教育:
学习传统文化,学画、学艺、学医要从自己天赋的敏锐性出发,定好自己喜欢的,发自本心的去学习,只要术业有专攻,定会将精神相续。
眼界:
老师在游学中提到了一点:让你的孩子眼格放大,到世界的博物馆里走一走,看一看,因为生命没有旁观者,永远都是践行者。的确,当我们在现实世界里探究历史时,不如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大自然,感受历史,感受古建筑,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去洋溢。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尽可能的带孩子去见自然之景,历史之境,去每个地方一定要从博物馆开始,减少声光电的现代建筑,多与泥土、木头、溪流打交道,这将会是非常好的体验。孩子的艺术熏陶,可以从泥土开始,回归自然,回归本心的快乐。
附:
《大唐三藏圣教序》原文(节选部分)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