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安姑娘
跟随着雪梅老师来学习《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学习如何把一本书读成为有用的书。今天我自己也学着分析这本书的前言部分,就单单前言部分就可以让我自己受益匪浅,也使我更加想投入这本书中。
I-重述原文
从小到大我们度过的书不少于千本,浏览过的故事绝对不少于万篇,而问及哪个故事,哪本书是是你最喜欢的,很多人都是一脸懵逼的。当问及以下问题时,很多人无从解释,无从从头诉说这个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但是也确实是,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回想不起具体内容也情有可原。要是有人问及,最喜欢的书是哪本,我也会人在前顾后盼,想着别人的回家说哪个故事哪个书,而自己会说,对,那个故事哪本书似曾相识,但是自己的脑海里一点点印象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对一本书一个故事没有根本性的了解,没有真正的融入这个故事中。出处。但是,我们需要做笔记,古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从小就劝说要做读书笔记,原来我们偷懒,不会做笔记,就导致自己对每本书都是半知半解。下面是我一位好朋友说的:
这本书好像说关于一件XX的故事。
好像没有什么最喜欢的,就是别人介绍的,就看看,还行。
这本书好像没有什么影响吧,就是看了觉得还可以。
优点,故事还挺感动的。
人就健忘,对于一些书,读过就是读过,要是再次复述的时候,两耳通红,完全忘记了这本讲的是什么,男主女主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个把整本书推上高潮,而男主女主当时又在想着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开始转变等等。对于一本读过的书,回答是这样的潦草,其实和没有读有什么区别呢?
读书是一个好的习惯,而没有效益的读书,那么并不是书没有用,而是你没有领略到精髓,那么就没资格说自己书是读了不少的。
A1-联系经验
我每个周末都是会跑到图书馆的,当踏进图书馆的一楼时,那里都会有近期的介绍书籍,我对于书籍的题目还是蛮感兴趣的,我就会拿起来看几眼,而翻到这本书不是我明白的书籍,我就会把书放回原地,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书。就这样翻来翻去,到最后,我还是拿起手机在网上找一些比较介绍的书,而我还是看不下去。到最后,还是拿起身旁一直要看却没有看完的书。
就这样,一个一个小时过去,也就差不多回家,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怎么读书。
然后还是自觉地拿出手机,在百度云中翻翻自己的那些保存的书籍,而对于电子版的书,我更是没有怎么心情,没有这么习惯看,到最后,就是没有怎么读书。告知朋友,我今天去图书馆看书了,他问我看了什么,我竟然想不起我拿的哪本书叫什么名字,是谁写的,哪个出版社的,一脸尴尬。
A2-规划运用
通过反思,我发现虽然读了不少的书,但是还是对于怎么把一本书真正读成有用的书还是理解不够的,而不够理解,导致很多书看过后,和没看过基本没区别,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
为了让自己未来读书把读成有用的书,我自己制定如下措施:
第一,每读一本,都要做笔记,把握自己当时对于这本书,这句章节,这个故事,这句话的理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二,学会把书籍分类。虽然不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每读一本书,都可以归类,哪些是文学的,哪些是实用性作品,哪些是诗歌等等……
第三,每个月都要整理笔记,把自己写的笔记看一遍,哪里理解不够深,或者是有偏差,自己可以在备注。
《贤者之爱》中,女主真由子从小看了《痴人之爱》,而到最后用于现实中,心有敬佩,虽然这个例子不是特别贴合,但是,一本书能成为一本有用的书。
在者,我们有那么多的课本,要是没有认真的分析、解读,那么时隔多年,对于朱自清的《背影》、对于鲁迅的《三味书屋》、对于唐诗宋词,也许就不会那么记得,也就不会看到离别想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