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写这篇文的时候,四月就要过去了,留下的只还有三个多小时,今年的三分之一已去。假期第一天,本没打算做多少事,也懒得出去,再加上天气不好。
早上起来,天空就阴沉沉的,逐渐又刮起大风,中午以后,天气倒是晴了,阳光也很好,但打定主意要先补足睡眠,其次,再看几部喜欢的电影。
一天快要结束,有哪些收获呢?坐下来,细细想想:读了几回《金瓶梅》,印象最深的是吴月娘与潘金莲妻妾斗嘴,作者真是知识丰富,不仅懂深谙官场之道,也懂生意经,更懂得市井中女人之间对骂的语言丰富性,怪不得应向老百姓学习,学习他们的语言,是永无止境的。看的越仔细,对这本书书也越来越感兴趣。
午睡醒来后,想看几部电影,从央视电影频道看到有《特洛伊》,曾经看过,还有印象,但对故事不是很清楚,虽然有书——《伊利亚特》,但一直没读,有些遗憾。从网上查找资料,知道这部电影有三个版本,一是史诗版,二是传奇版,三是情感版,最长的是史诗版,也是我喜欢的,电影频道的比我下载的史诗版足足少了三十分钟的时间。
下一步要把这部文学作品列为阅读的内容,全诗共15693,可谓真正的史诗般的巨著。
看的第二部电影是《水门桥》,去年看过《长津湖》,这两部电影是根据兰晓龙的著作《冬与狮》改编的。虽没看过原著,但前段时间听了这本书的音频,觉得比电影要好多了,尽管我非常喜欢战争类电影,尤其是跟抗美援朝有关的,在好多年前,我曾经搜集了二十四部这方面的电影,可因为电脑硬盘出现问题,后来全部丢失了,留下不小的遗憾。
这两部电影应是前后相连接的,虽然有宏大的场面,精心的制作,也体现了志愿军战士那种不怕牺牲、战胜敌人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但我看后,总觉得不像广告宣传的和听人们说的那么好,也许我总是以过去的老电影与现在的相比,而过去的又早已根植于我心,先入为主,后来的则再难占据原来的位置,也许是欣赏角度的不同。
第三部看的是《狙击手》,也是今年春节期间的大片,但我看了后,觉得比《水门桥》更不如,但我看网上却是一片声叫好。我觉得总该有不同声音的,经过较长时间的搜索,终于找到一位发出不同声音的作者——大隐者的深度影评。他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他说本来只想写一篇关于《狙击手》的文章的,结果写了三篇,还意犹未尽。
我也觉得电影应以最接近真实的镜头,让观众了解战争,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还有志愿军战士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与美国鬼子针锋相对,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可是,影片中能让观众体会到这些吗?
影片据说是以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的事迹为原型的,但影片中的哪个人物能与英雄张桃芳接近呢?张桃芳的狙击战绩是在三十二天之内,用四百三十六发子弹,击毙了二百一十四名敌人,影片从头至尾,敌我双方也就那么几十人,让真正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们看了,他们会作何感想呢?
这些电影只是建立在我喜欢看战争类题材的愿望上才看的,如果以后此类电影看后都是这种感受,恐怕慢慢我也不会再看了。
一天马上就要过去,得想想安排明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