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表现的非常小气,而在另一方面却表现得相当大气,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刘润五商学院里讲的心理账户这个概念很好解释了背后的商业逻辑。
一、一个概念:
心理账户,就是每一个人其实把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里。比如说,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理财投资账户等等。虽然这些账户都是在一个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都是独立存在的。
二、一个案例:
听音乐会前,丢失了200块。
当丢失的是价值200块的公交卡时,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前往观看;当丢失的是打算用来购买音乐会门票的200块时,大多数人选择不去看了。
三、自我反思与追问: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我们该怎么更好的运用这个心理账户?
1.我的父母一辈子都很节俭,很少给自己买新衣服,一套衣服可以穿好几年,平时也都不怎么舍得吃大餐。但是对于给子女的教育、健康、结婚方面,却是很大方的。
2.前几天老婆买了个小型的车载灭火器,用了近300元,而我在网上一查,也就30元左右。回想起当初买的时候,原来是有关部门来学校宣传火灾等安全知识,还播放各种安全事故,敢情老婆是把这个灭火器与我们一家人的安全联系在一起,这样算起来,那300元一个的车载灭火器算便宜了。
3.作为商家,你要改变顾客对你商品的认知,让他从不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转移到愿意为此付钱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去。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可能曾经很小气的客户变得非常大方起来。你的客户其实并不真的是小气,而是你的这个商品,并不在他愿意为此付费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
比如,巧克力厂家宣传时,会将几百块钱的巧克力,放到情感维系账户里面,会比放到生活必须开支账号里面,消费者更有可能购买:巧克力,一份浓浓的爱,最适合送给爱人!
4.作为消费者,我们更要理性对待商家的各种促销手段。当真正决定购买之前,问问自己该商品是否真的值得动用最舍得花钱的那个心理账户?是否与那个重要的心理账户真的有那么大的联系?
同时,平时也要不断的打磨自己的心理账户。当我们有了收入后,往往会把钱分为几个账户,比如说有些钱专门用来做生活费的,姑且称之为生活费账户;有些钱用来自我提升的,可以称之为自我投资账户;有些钱则用来养小孩,可称之为养娃账户;还有孝敬父母的,维系夫妻情感用的,娱乐用的,投资用的等等。不同心理账户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每个账户的价值产出也是不一样的。
但无论怎样,我觉得有些账户都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比如维系感情的账户,孝敬父母的账户,投资自己的账户,教育子女的账户等。当我们打磨好自己的心理账户时,花钱的时候就会少些犹豫,多些理性。
5.作为老师,我发现那些学生同样把不同的科目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对有些科目很舍得花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比如说参加各种补习和买各种资料),对另一些科目就轻视多了,只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一下。当然,这跟老师的要求有些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上。要想办法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放在那个重要的心理账户上,平时就要反复强调这个科目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还要尽量把课堂上得有趣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