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2年,在融科天城商业综合体项目、泛海国际居住区项目担任技术员;
2012年至2016年,在荆州还建房项目、南昌商联中心项目担任技术总工;
2017年1月至今,在昌北机场T1航站楼改造项目担任项目经理。不长的工作履历上记录着一串串真实的脚印,那是邓麟书走过的精彩历程。从普通技术员到项目总工,再到项目经理,他一步一步突破自我,实现跨越,踏踏实实的践行着一名“铁脚板”建筑人的执着追求。
突破自我的争先青年邓麟书这样概括自己走过的历程:从融科天城正式起步,在荆州还建房项目突破自我,在商联中心项目走向成熟。
2012年邓麟书离开工作了两年的武汉,来到荆州,他第一次走上管理岗位,年仅24岁。岗位的转变带给他的不只是工作内容的变化,他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用邓麟书自己的话说,“从技术员到总工,从基层到管理层的角色转变,这一步是一个很大的跨度。”
在荆州的几年里,他兼任了两个项目的技术总工,同时要对接三个不同的业主,由于每个业主对项目的要求不同,协调难度较大。业主的诉求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定位。每天他都要几边跑,针对不同业主的不同要求做出不同的计划。
为了节省时间,他经常一盒泡面、一瓶水就解决了午饭。外面的协调工作要做,项目上的技术管理工作也不能丢,他整天忙得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白天对接业主、跑现场,晚上加班画图纸、审核技术方案,常常一忙就忘了时间,直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宿舍休息。
工作上的辛苦付出换来的是经验的积累和个人的成长,通过荆州还建房项目的历练,他逐渐蜕变成一名成熟的技术管理者。在以后的几年里,他被派往南昌商联中心项目主持技术管理工作,在技术领域实现了更大的突破。
潜心钻研的创新能手南昌商联中心项目是邓麟书建筑履历上的浓重一笔。在商联中心任职期间,他带领技术团队在技术创新上做出大量成果,是项目上名副其实的“发明”带头人。“我当时很踊跃地到商联中心项目来啊,就是想在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邓麟书这样描述自己主动请缨外调到商联中心项目的初衷。
商联中心项目体量大,造型奇特。塔楼结构为三直面三曲面造型,曲面段结构随楼层增高而不断扭转伸缩。这种不规则几何立面、相邻结构层之间的大幅度伸缩扭转造型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立面防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此,他组织团队管理人员集思广益,大胆进行技术创新。他与技术团队一起本着对工友兄弟的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查阅相关资料,反复画图比较、核算技术参数,经过一番试验,他们总算找到了解决立面防护安全的方法,发明出扭转伸缩外爬架系统。该爬架十分适应建筑结构变化且适应幅度大,具有安全性高、施工成本低爬架十分适应建筑结构变化且适应幅度大,具有安全性高、施工成本低的优点。2015年2月使用该工法爬架后,未发生任何的安全质量事故,实施情况良好。2017年,邓麟书又把3项已成熟的发明相继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报。在经过相关的审核、公示等程序后,3项技术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勇挑重担的项目经理2017年1月,邓麟书迎来了自身角色的另一次转变,独自挑大梁担任昌北机场T1航站楼改造项目项目经理。昌北机场T1航站楼改造项目实施的是不停航施工,这也就意味着项目部必须在保证航班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航站楼进行改造,这大大提升了整个工程的施工难度。邓麟书与团队商讨后决定,将完整地航站楼系统一分为二,保证一边的航站楼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另一边进行翻新改造。一边改造完后再对另一边进行改造,最后再将它们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由于整个航站楼的系统是联通的,系统内的管线如同毛细血管分布在机场航站楼各处,线路的摸排工作至关重要。该机场建成于上个世纪末,当时的图纸是通过手工绘制的,精细化程度难以与电脑出图相比,而且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营,机场对航站楼系统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造,然而项目部手中没有完整的图纸,邓麟书带领团队在进行线路排查时,没有明确的图纸依据,只能通过前端断电断水观察末端反应来进行摸排,再结合原始图纸确定机场“血管”的具体流向。
该机场是国际机场,在摸排的过程中稍有差错,就会对机场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机场系统的瘫痪。邓麟书深知摸排工作的重要性,这样细致地的摸排工作时时考验着工作人员耐心和责任心,线路摸排期间,他天天到现场指导施工,对于重要线路的摸排要亲自确认,直到所有的摸排工作顺利结束,他心里的大石头才算落了地。得益于前期良好的摸排工作,后期项目在进行施工改造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作为技术员,他认真踏实;作为技术总工,他勇于创新;作为项目经理,他统筹兼顾。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作用。他用实干和担当诠释了当代“铁脚板”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