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成书于《万物生长》之后,描写的却是《万物生长》之前的成长状态,虽然是同一个主人公,两部在延续性上似乎只有主人公的名字、身世和成长路径,其他的人物、主体故事没有太多联系,连《万》中频频提到的哥哥,这里也消失不见。行文上更加老练干净,很多文字读来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它给人的震撼,比如这段“十七八岁的男孩,斜背一个军挎,里面一把菜刀。腰间挺挺的,中横一管阳物。一样的利器,捅进男人和女人的身体,是不一样的血红。”比之初遇这种直接到透骨的文字时的尴尬难堪,渐渐也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种风格。
虽然依旧浑身都是小鸡鸡,全书都像是晨勃时的男根一样坚硬如铁,浓重的男性荷尔蒙味道甚至透过纸张飘散开来,但因为描写的是十四到十九岁男孩的成长经历,记录了这时期的男孩接触暴力和欲望(尤其是对异性的渴望)时的感觉,很多地方能够感同身受,所以也能理解并接受。对于许多女性读者来讲,如果坚持读完的话,或许会脸红心跳地想,那时的男孩怎么那么暴力、色情啊?我不是女人,不知道青春期的女孩对性的幻想是否同样热烈、张扬。
当然,读完冯唐这些文字,不禁让人回望自己的青春。作为一个公认的好孩子、好学生,我不曾亲身经历过太多的暴力,眼见的几次因为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除了成为日后的谈资,并未对我的成长有多大影响。当时内心对于异性的憧憬和渴望,和书中是相通的,心中充满了对于姑娘的美好想象,但在行为表现上则要内敛含蓄的多,也正因如此,回想起那时的情感经历,就不如书中记录那般激荡。
和作者一样,回望并记录自己的青春,剖开那时的懵懂,很多事能够清晰起来,可以总结得失,幻想当时如果怎样怎样,现在的结果或许会更好。《万》后记中说,描述长期困扰于心的东西,描述过后,可能脓水流尽,得解脱,得大自在;也可能诊断清楚,结果水流云在,成了一辈子的心症。我却觉得,这些仅限于现时的想象,生活依旧会继续,思想上的些许冲击,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又会归于平静,偶尔涌上心头,也不过换来一时的愁思。但是不断总结和思考,也不啻于一种成长。
两部书中,有一个共通之处,男主秋水在幻想、渴望心中女神的同时,身边都不缺乏同样优秀女孩的陪伴,这本书中,略显高冷朱裳就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女神,而美艳的翠儿则扮演着红颜的角色给男主带来现实的慰藉。在我看来,这种安排多多少少有种大男子主义在作祟,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庸,可以随意予取予求,实在谈不上对女性的尊重。当然这是很多男人现实渴望的写照,但也与现实中许多人难以得到异性青睐、抱怨孤单寂寞冷的境遇恰恰相反,书中恰恰是满足了人们的幻想,以至于心甘情愿地为这样的文字买单。
总体上,渐渐喜欢上了冯唐和他的文字,他在记录一个男人成长经历的同时,能让我们的心绪烦躁、胸怀激荡,引领着我们回顾剖析自己的青春,并且远比我们看得透彻深刻,这样的书远比某些读来毫无代入感的名著更让人受益。所以,下一部的《北京,北京》,也期待能尽快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