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模式=同样的命运
今天和一个小姐妹聊天,她离婚了,现在谈的对象时分时合。
经常看她纠缠于这些糟心的事情,心理觉得不太舒服。特别是昨天突然想起她说的几件事情,包括和男友分手后还是想请前男友帮忙之类,心中对她有了价值判断,觉得她利用人爱慕虚荣等等负面特证。心中不觉想和她疏远些。但是也在反思自己,为什么给人贴标签,为什么评判别人,为什么别人需要按照你的模式要求过日子,为什么她不能利用人,为什么她不能爱慕虚荣,你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你的价值观就这么单一吗?反思过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早上约朋友吃早饭。
吃早饭的时候,果然还是那些事情。我提醒自己不要价值评判,要学着听别人真正的心理需求和模式。听着听着,果然,放下了我自己的价值评判,对方也将心胸敞开了。她说她担心亲戚看不起,担心又搞砸了,别人笑话,所以还在纠缠。我也发现她和我另一个朋友的模式是相同的,都是父母无限付出,特别是妈妈无限付出,她自己属于索取型的。当她是索取型的时候,她会要求对方为她做事情,而且总觉得给的不够。另一方总归不可能像父母一样无限给予。爱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不像父母之爱是向下的/无私的奉献型的。爱人之间讲究的付出和得到的大致平等。当这平衡失去时,两人关系就失衡了。小姐妹刚开始懵懵懂懂,后来又举了几个例子,她突然在一个点上明白了。她发现自己的上一段婚姻模式也是如此结束的。这和我另一个朋友也是如此相同。同样离婚,同样纠缠于新的关系,但是始终无法达成一个很好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
上一辈的父母,因为自己安全感缺失,就通过无限付出的模式捆绑住自己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殊不知,这样的模式害了自己的孩子,导致自己的孩子无法拥有自己的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称为无私的爱,实际上就是变相的控制而已。
最近遇到好几对这样的夫妻关系。一个家庭最成功的教育模式就是看自己孩子的婚姻吧。这最能反应一个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
我也因为自己的评判他人和偏见,差一点错过了了解一个信任自己的人的内心,差一点疏忽了一个受伤的灵魂。放下自己的评判的时候,发现这世界上真的没有所谓坏人,所有人都受累生累世的灵魂模式影响,重复自己的命运。有个什么比喻的,蛇吃着自己的尾巴,这是一个死循环。这世界上多少人都是无名的状态,都在重复着自己的命运呢。一叶知秋。太喜欢这个词了。越来越发现,你做一件事情的模式里和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都暗示着未来的命运。
所有未觉察的内在情境都会变成外在的命运。越来越折服于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