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思这篇文章时候,我也一直在代入自己,以前所幸我也是属于林间小孩的一位,现在只能把所幸换成不幸了。
理查德、洛夫是第一个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的人,这是一种当今社会所存在危险现象,即儿童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题目作为林间最后的小孩,一部分是现代大量的人往城市迁移,城市化的钢筋混凝土,人工规划与室内环境更多来源于人类设计;而和它形成鲜明对比的乡村自然风光,更多的是遵循自然鬼斧神工所形成,道法自然规律!我一直相信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大量的人集中在城市的比例远远超过乡村人口总数,如果以此下去,会不会有更多的人越来越少与自然接触,从而导致一系列对我们因为过少接触所产生的问题?
另一部分是我们与电子产品的关系更加紧密,习惯于更多待在人工环境里,可以从身边明显感受的到,无论何时何地,在吃饭的时候手机不离手,过红绿灯时候始终还在低头!从心理学来讲,从众心理的时候大家都更少会去跳出来考虑事情严重性,可还是会有人意识到这可以称得上所谓的病态。
人类在森林中生活了约300万年,也是近代才开始的城市化,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人类的基因适应能力也会有措所不及,无所适从,就如同现在把青少年带到大自然中,他们面对大部分陌生的动植物所产生的反应是一样的,这已经可以引起我们的关注思考。
我想我们完整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文化知识、生活知识等方面,而目前很多教育者和家长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反而造成了其他方面知识的缺失!这也是在这个行业才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借用一段科学依据,人类心智是通过感官和知觉而形成在思维上的认知、整合、判断、推理,如果青少年没有真实的认知,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不难看出,尤其在青少年中这样的人群趋势也是在呈上升状态中……
如果可以挤出更多时间来让我们自由地栖居在自然界中,方能捍卫其精神的神圣性与完整性,倘若割裂了我们与大自然融合的无穷联系,也将失去了与大自然的坦诚相对,将会失却天赋与神性,在这一点上,儿童表现的更加明显!
就如理查德、洛夫,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承接前文所说的,更多地写给自己,输入的时候也需要及时输出,不仅这样,更多是带来思考与反省!只要足够重视,我们都可以去体验做林中的小孩,哪怕只是到林中走一走!
至此
9月2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