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前半天,我一直被一种恣意弥漫的情绪困扰着,扰动的我整个人心神不宁,那种感觉就像一个闻不了烟味儿的人被关在一间弥散着烟味的屋子一样。
尽管我透过觉察与探索,努力去整理那个情绪,感觉头脑部分理清了许多,而且为引发情绪的事件做了一些补偿,但,头脑归头脑,情绪归情绪,各走各的道儿。所以,头脑的理清并不能完全驱散掉心中的情绪。于是,前半天的我一直无法专注于当下(大概所有的不能专注都跟情绪有关)。
下午,我决定用叙事对话的方式继续消解那个情绪。于是,我找了一位叙事伙伴(连老师),开始说故事。连老师听得很用心,我说得很安心。对话进行了差不多40分钟之后,房间里余留的烟味儿(胸中余留的情绪)渐渐散去了。那一刻,真的有种云开雾散的生命体验----内心通透了许多(那种感觉真的叫安宁),而且感觉整个身心都开始渐渐回归到当下了。
身心能够回到当下,就会有高品质的陪伴,因为内心安宁。晚上,看到女儿在客厅心似起舞的蝴蝶,飞来飞去,就是不能安静下来完成作业。那一刻,我若是内心满满,那么我的反应要么是无效督促,要么是任其自然----照顾不好自己的情况下,父母是没有力量去照顾孩子的。
那一刻,由于经过之前的叙事对话,我的内心是比较安宁的,所以我能够慢下来对她说,我们一起将桌子收拾一下,然后,你想先读会儿书,还是想先完成作业?内心的安宁和言语的舒缓,仿佛让我的话语变得特别有力量----女儿听进去了。然后,她一边跟我一起收拾桌子,一边说:爸爸先陪我读会儿书。我嘴上说,好吧,其实内心稍稍有些叫苦,因为她读书很慢,是因为她不愿去拼那些不认识的字儿。
然而,我发现,当我能够静下来、慢下来之后,她读书竟然比以前顺畅了好多----孩子是有感应的,能够感应到父母当下的内心状态。父母内心安宁,孩子就会安稳,安稳才会专注,专注就是效率。
回想平时,当我心中饱满时,陪读会是一件让双方都比较受伤的事情。而今晚的陪读,因为我内心的安宁,所以读书变成了一个令人愉悦的过程。她的拼读能力明显比平时提升了好多,而且比平时读的内容多。
今天跟叙事伙伴的对话经验与陪伴女儿的经验,再次印证了那句话: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情绪),才能照顾好他人。
还有一段感悟:慢下来,才会看见;慢下来,才有倾听;慢下来,才有联结;慢下来,才有欣赏;慢下来,才能陪伴;慢下来,才能同在。
----透过对话将弥漫在胸中的情绪清空,才能慢下来。